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其中写到季羡林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我们曾学过的与季羡林老先生有关的文章: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永久的悔》
季羡林
6、怀念母亲
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崇高敬意真挚爱慕奔丧
弃养孤寂朦胧凄凉沮丧
引用强烈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泪流不止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心潮腾涌怅望灰天
频来入梦一篇散文
chàng
惆怅
给带点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 ),只活了四十多岁。
2、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
3、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
去世
夜不能寐
抱恨终身
●●
●●●●
●●●●
竖起耳朵,思考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作者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 ),一个是(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 )和( )。作者在异国他乡,对于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从来也没有( ),一直( )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敬意
爱慕
断过
伴随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的挚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怀念母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