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余秋雨散文赏析——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稿)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余秋雨的确是一位诗人,读其散文,正如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使我们思接古往今来和上下八方,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的文化追求可能已经绝望,但文化的整体和谐、天道的运行规律仍然值得深深信赖。
余秋雨是散文大家,《文化苦旅》是神品,是心底流出来的情致,是精致文化的代表作。楼肇明在《文化接轨的航程》中断言:"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末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孙绍振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撰文说:"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出现以后,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先例:这么长的篇幅,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接近于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这么充满了睿智和情趣。"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之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仰望中国散文的天空,应该说,还是星光灿烂!而先生的《文化苦旅》则是其中一条河系!这条河系里的每一颗星星都在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对余秋雨看法:
首先。余秋雨散文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畅销主要是因为其作品本身的魅力,而并非有些批评家所说的商业炒作和自我包装(要说原因,也只是次要的)。余文之所以在文学日益贬值的今天仍然拥有广大的读者,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许多篇章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道士塔》、《莫高窟》表现出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五城记》、《抱愧山西》表现出对构建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关于友情》、《关于善良》表现出对平等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真诚善良境界的追求;《华语情结》、《漂泊者们》所体现的是漂泊无定又拥有浓重家园意识的异乡故人的深情呼唤。
第二、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性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此外,修辞手法和叙述风格的大胆采用,对于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厚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基于此,余秋雨的散文是大气的,它是作者胸襟、胆识、气度、使命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大用外腓,真体内充",才能"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这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秋雨散文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大气和劲健正来自于作者内涵的深沉和执著。这无疑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些优秀作品。我为余秋雨骄傲。
其次。后"山居笔记"时代的余秋雨,由于各种应酬,精品越来越少,粗制滥造的文本却越来越多。李新武在《余郎才尽》一文中言道:"简而言之,《文化苦旅》是谈山谈水,《山居笔记》是谈史谈鉴,《霜冷长河》谈庸俗的人和人的庸俗。"这番话虽然有失公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纵观《霜冷长河》一书,除却第二辑的几篇文章之外,其它文章真不敢恭维。文中再也看不出增删看不出润饰,更看不出心血的沉吟;行文失却了情感顿挫岁月跌宕,字里行间没有了人文关怀没有了忧患意识,说得严重一点,余秋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稍后的《千禧日记》和《千年一叹》也无足观,不过是一些旅游见闻罢了。为《相约星期二》环腰,令人生疑;为许晴的集子作序,使人腻味。我为余秋雨惋惜。
最后。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新的世纪一定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反省,回到《文化苦旅》时代的自己。毕竟,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有良知,有人道主义的学者、作家,他一定会在道德滑坡、人性堕落、毒品蔓延的今天,为了人类的本性回归,为了给迷失自我的人们找回精神的家园而奔走呼号,也一定会为重建社会的文明秩序、为我们生活的人间处处充满爱而殚精竭虑。同时,我也深深相信,余秋雨先生同其他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能够做到(哪怕只有一点点),因为他有足够的才情和学识。或许,我的要求太高了,但我仍然要为余秋雨期待。
文化良知、仪式感、诗性

余秋雨散文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48 KB
  • 时间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