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形势
1、形势的定义:指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教育,科技等社会问题的现实和走向。
2、形势的特征:
客观性
变化性
复杂性
联系性
阶段性
发展性
规律性
3、形势与政策关系(3区别4联系) a 形势与政策的区别:
形势是客观的,政策是主观的。
形势是多样的,政策是有针对性的。
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总是滞后于形势。
b 形势与政策的联系
形势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是形势发展的主观影响。
制定出台正确的政策,必须依据对形势的正确分析。
正确的政策,必须是能够反映,符合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的政策。
政策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4、分析形势应坚持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本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5、形势分析方法的本质特征:
联系性
系统性
创新性
补充: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的特点:
阶级性,时效性,主观性,权威性,导向性,策略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形势
分析形势要有前瞻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逻辑思维的应用
分析形势的一般方法:
历史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利益分析法
形势分析法的联系性,系统性,创新性
第二讲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得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一要义——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党工作的中心任务。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做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四讲我国的社会形势和社会建设
1、社会形势定义: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所呈现出的某种状态和趋势,它包括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样两个方面.
2、社会形势的特征:
和谐性;
民生性; (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检验社会形势的重要的具体标准)
保障性; (分析判断社会形势的环境标准)
协调性; (分析判断社会形势的方法和能力标准)
稳定性;(分析判断社会形势的重要标准)
阶段性. (分析判断社会形势的时空标准)
3、分析社会形势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民主法制原则;
公平正义原则;
全面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4、分析社会形势的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
居民生活指标;
公共服务指标;
社会文化指标。
居民生活指标:
收入分配;
就业状况;
幸福指数;
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
居民可支配收入;
物价水平CPI.
基尼系数越低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高,贫富悬殊越小;“警戒线”。
5、分析社会形势方法:
利益分析方;
阶级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第五讲和谐社会
提出: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通过决定,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十六届六中关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基本特征:
民主法制;
公平正义;
城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形势与政策(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