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中国的美与艺术 发展历程综述(3)
九、宋元山水意境: 1、缘起:
雕塑的高峰在唐,起于六朝;而绘画高峰则在宋,源头也在六朝,其“隐逸”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山水诗画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并具有深远的人民性和普遍性,掩盖了人间真痛苦,显示了世俗理想画面。
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派别。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2、“无我之境”:
其山水画大致可分为北宋、南宋、元三个里程。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之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是牧歌式的审美理想。
代表人物:董源,范宽,李成。
3、细节的忠实和诗意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发展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
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这个阶级在“太平盛世”中发展的审美趣味,这是一种虽优雅却仟细的趣味。
4、“有我之境”:
荆、关、董、巨和李成、范宽实属同代,刘、李是连接南北宋的,他们似可与马、夏列入一类,最后一变则是元四家。其实,如后世所公认,大痴、黄鹤不如倪云林更能作为元四家(元画)的主要代表,此后的“文人画”----体现出的文学趣味异常突出。
十、明清文艺思潮: 1、市民文艺: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哲学是时代的灵魂。反映时代的脉搏。文艺毕竟走在前头,开时代风气之先。体现人对自己的关注、自愿的、平等的、互爱的男女热情等。
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以此为基础,与思想解放相一致,在上层士大夫文艺里,则出现与正统古典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
2、浪漫洪流:
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重大变化,反射在传统文艺领域内,表现为一种合规律性的反抗思潮,李贽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他提倡:讲真话,反对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公安派”的三袁兄弟对其思想进行了文学实践。
3、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明代末,李自成失败,清人入关,思想、经济倒退,闭关自守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抹杀了资产阶级思想于萌芽状态。
《红搂梦》是感伤文学达到极至。重情欲,斥宋儒,嘲道学,反束缚,背传统,……对自由、个性、解放的“新文化运动”。
第五节美的问题
美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状态。它始终以现象为基础,这就是说:美这一事物的状态常常确认并形成美的对象的存在,而且,美的对象的存在,是根据美的事实和美的现象而明确起来的。美的现象和美的事实的产生,始于对象或客体和主体之结合。我们一般所说的美的事物,是作为美的对象而可能存在的东西。
学习与思考:
1、在众多的服饰起源学说中,你认同何种学说,为什么?
2、什么是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
3、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第四节 中国的美与艺术发展历程综述(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