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幸福学家的科学新发现
(唐若水)
.
.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
.
.
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
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
满足的体验。
科学家们试图揭开产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
.
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
因为他们认定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其生理机制无疑根植
于大脑中心。
而实际上他们也通过试验证实:
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相反在大脑
右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的多是那些精神抑郁或沮丧
的人。
遗传学家则在通过努力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以及忙于
论证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否能起决定作用。
.
.
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幸福学”
研究者们近年来更是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新发现。
金钱的多少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以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
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了以“幸福指数”为专题的
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幸福数字。1代表
“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过去2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此外还有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
.
.
幸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往往与该国家或者该城市的GDP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所以
“幸福指数”首先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指标。
但是,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年间,自认为“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幸福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示:
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确从40%下降到30%左右。
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最近的十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在与年俱增,差不多占了总人口的11%左右,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非洲国家,此比例仅为7%上下。
.
.
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
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
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
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致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幸福
收入
.
.
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强
在对中国上海、北京、杭州等6个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
的调查中,幸福指数最高的人并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当然
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月薪3000元上下的收入中等或中
等偏高的小康者。
据美国《太阳报》报道,在对1万名工人和5000个家庭进行的调查中,自称“最感幸福”的英均只挣255英镑-从收入来讲这也属于英国的小康者。
阿伯丁大学的利奥塔尔迪教授指出:“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到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作时间短,责任轻,因此压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根家人和朋友厮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或者温暖的友情。由此看来收入并不是一切,虽然他们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购买名牌车的高额费用,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不满意。”
.
.
幸福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各种心理需要都会得到及时
的满足,是肯定没有幸福感的。因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过
程中发育。实际上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的过程之中,存在于
自身潜能发挥的过程之中。
幸福是无数“小乐”的日积月累
有一个心理试验,请受试者关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电子测定器,记录他们当时的感觉以及快乐的程度,测试结果让人感到意外:一个人的幸福感竟然来自多次的“感觉良好”,而不是仅仅一次短暂的“大乐”。一些很简单的“小乐”,诸如和孩子一起去放风筝,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者享受一次自己制作的美味等-这些不起眼的“小乐”,加起来却往往远远胜过短暂的“大乐”。
.
.
幸福与年龄关系不大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
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
有升高的趋势。
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
幸福感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