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复习参考问答题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观点?
基本立场:
为劳动人民说话
为最大多数人说话
为全社会说话
为全人类说话
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辨证法、客观性、基础性、发展性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与群众的辨证关系、历史客观性与发展性
基本理论观点:P42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必须用各种手段推翻资产阶级。
为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为了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还必须建立无产者的国际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过渡时期结束后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飞跃的时代背景?
从1516年,以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为标志的空想社会主义诞生,到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发布为标志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经历了333年的历程。经历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经济领域。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在促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日益深化,为人们历史观的变革,创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政治领域。
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的兴起,极大锻炼了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使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公开的对抗和斗争,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理论领域。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进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才产生提供了理论条件。
三、为什么俄国、中国直接从封建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马克思在晚年对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修正,承认不发达国家,如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即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在主要衡的。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军事冲突,大大降低了国际资本联合的力量。
帝国主义战争造成资本主义全球统治出现薄弱环节,在薄弱环节发动革命容易成功。
个别国家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已经形成了革命形势。
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本来就很尖锐,帝国主义战胜的严重破坏,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没有别的出路。
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天生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不能承担领导革命的重任;而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能够领导民族民主运动,内反封建、外抗列强,将民族民主运动引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但革命性强,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经过革命长期的锻炼,形成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对于俄国,疆土辽阔,革命回旋余地大,又有列宁这样的天才领袖;对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反革命势力薄弱,农民所受压迫和剥削沉重,给农民革命的胜利提供了较大的可能,加之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军事、政治上的英明领导,因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
马列复习参考问答题(1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