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公布了最新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1] ,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AHA/ACC联合发布指南,可能今后世界上只有一个指南的格局将发生改变。新版指南较2006年AHA/ACC/ESC联合公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2]相比,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控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管理的新目标
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管理的主要目标。与2006版指南相比,首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管理的目标。指南提出:房颤占所有再住院原因的1/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对房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控制室率。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指南首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文中指出: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ANP、PITX2、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第二部分房颤的分类及分级
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5类:首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1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原因住院而发现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房颤定义为沉默性房颤。与2006版指南相比,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更加细致,便于临床管理。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分级”
指南中指出:房颤的急性期管理应该包括缓解症状,评价相关危险因素。因此指南提出了房颤危险度分层的概念,主要依据患者症状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为四个等级,即:
EHRA Ⅰ:无症状
EHRA 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EHRA 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EHRA Ⅳ:不能从事任何活动
该分级为临床评价房颤发作期患者的症状甚至评估房颤管理后的效果提供一个简单方便的工具,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该分级方法中提到的“症状”仅仅指由于房颤引起的症状以及通过节律或室率控制获得改善的症状。
第三部分抗凝管理
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能否取代CHADS2评分?
指南中提出了针对血栓危险度一项新的评分系统,即CHA2DS2VASc评分(表1)
表1 CHA2DS2VASc评分
危险因素
评分
心力衰竭/LVEF<40%
1
高血压
1
年龄>75岁
2
糖尿病
1
卒中/血栓形成
2
血管性疾病a
1
年龄65~74岁
1
女性
1
总分
9
a: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疾病、动脉杂音。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
最新房颤管理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