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探析
张彪
(东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09级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 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哈默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是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一场革命,它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突破了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要适应新的环境必须对企业进行重新设计。文章就企业再造理论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字] 哈默;企业再造;流程;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再造工程在欧美的许多大公司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趋势和潮流,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之后的第二次管理革命。学术界和企业界认为,企业再造工程对当今企业的影响,可与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对当时企业界的影响相提并论。再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运用信息、网络和技术对传统的以分工理论为指导所设定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改造,并带动企业价值体系、组织结构和组织激励、评价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创造新的工作模式,使企业效能跳跃性提高。据国外抽样调查统计,70%经过再造工程的企业,“周转率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
一、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1、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快速发展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在诸生产要素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这种核心地位,表明了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产品的小批量、人性化、个性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这与工业时代产品的大批量、共性化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仍然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这一挑战,这对企业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业面临着市场三要素变化的挑战
(l)顾客(Customers)。卖方市场已转向买方市场,顾客愈来愈具有主动权。这是因为市场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顾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因此,企业必须生产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才能满足不同顾客的特定需求。
(2)petition)。每一个企业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不断加强,任何一个企业均受到来自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且竞争程度日趋白热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持久竞争力,立足市场,不断发展。
(3)变化(Change)。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变”是相对不变的真理,常规型管理将随急剧变化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必将为创新管理所取代。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对变化的环境迅速做出反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模式。
3、传统分工原理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劳动分工原理,企业应将产品的制造过程分为一个个较为简单的独立的工序,再将这些工序串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这一原理运用的结果降代了生产成本和费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分工的日益复杂,这种传统的劳动分工的弊端日益显现。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把人分成层层的上下级关系,而严重的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处于经营困境中的美国企业对新的变革性的管理理论的强烈期待
说美国处于经营困境中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众所周知,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始终在低谷中徘徊,进入九十年代后,不景气的阴云仍然笼罩着美国企业界。一些著名大企业连年亏损,尽管它们频繁地替换高层领导,不停地进行收购兼并,仍然不见成效。其次,美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较之以往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后初期,市场商品短缺,市场的主导力量在企业手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主导力量转移到了顾客手中,他们的需求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品和服务整体质量的期望大大提高,企业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被连通,竞争变得没有国界。不仅来自欧洲的企业,还有来自新兴国家的企业在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全球市场上同美国企业较量,挑战并威胁着美国企业的生存空间。以往企业凭藉物美价廉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简单模式正被多层面多方位的立体竞争模式所取代。在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变化已无时无处不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必须随时面对变化了的市场需求的挑战和变化了的竞争环境的考验,如果不能作出及时、有时甚至是超前的灵敏而精确的反应,那么它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身处这三股力量围困中的美国企业渴望突破,迫切期待着有一种新的理论来引导它们走出困境。
企业再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企业再造”?哈默将其定义为:对企业的业务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发送,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
《股票入门基础》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