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之我感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1835年8月12日,当时年仅十七岁的马克思完成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不同于当代许多学子的无病呻吟式的感慨忧伤,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规划,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满是优美的文笔和严格的推理,给了我莫名的力量同时却也让我有些自惭形秽。如今已是大一学生的我即将迈进与社会相接的大门槛,前方等待着的或许是严酷的职场生活,但我目前却依然对自己的未来懵懂无措,小时的理想随着年纪渐长渐渐被时间消磨不见,新理想的形成迟迟不被自己重视。这种不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的行为与马克思先生相比起来简直是相形见绌。读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想我收获颇多。
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从此文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他17岁就有着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是他人生信念的鲜明阐述,事实证明他也是这样做得,一生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忙碌奔波,奉献了他的一切。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或许并没有谁可以真正达的到马克思先生的伟大境界,但我们却能做到不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职业,树立从高职业理想。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将个人的选择和社会和大众的需要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职业生活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但职业对于人来说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它还具有目的性,即它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是从个人的、工具性的和物质需要的角度来看待职业,就必然会忽视职业生活所具有的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内涵。因此,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这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话语,它句话、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存的手段,更应像马克思先生一样,把职业视为我们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据调查,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择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条件舒适”、“名声好”或者“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仅从个人的主观愿望看,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职业选择问题。
马克思先生还说到“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
思政导读论文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