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春学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期末考查论文
文学院 08(4)班姓名:朱龙华学号:50号成绩:
用马列文论的观点分析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以《呐喊》与《彷徨》为例
在“五四”之前及正式进入文学生活之前,鲁迅先生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共同压迫下,中国人民遭受着空前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近代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思潮运动接连不断地发生,并且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一个充满痛苦、探索、怀疑、失望和孕育希望的时代。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曾经说:“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同志接着便指出了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便接触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由此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面目。
和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鲁迅也经历过这个千辛万苦的寻找真理的过程,并且也经历过后来的怀疑的产生、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是,鲁迅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间还要晚一些。他的这个一面是寻找一面是怀疑的过程一直继续到1927年以后。鲁迅这种寻找真理的努力,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包括小说《呐喊》与《彷徨》在内,都留下了极深和极显明的印记。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所反映的主要就是中国从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到1927年之前这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尽管在经过长久的痛苦、寻求、怀疑和探索之后,从“五四”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1925—1927年的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的人民还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社会矛盾是十分尖锐,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都表现得格外突出。
鲁迅是现代中国在文学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并思考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在鲁迅先生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文学的一个重大的缺点便是普遍的对广大的普通人民的生活的不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几乎完全没有在文学上得到反映。而农民问题成了鲁迅注意的中心,关于农民问题的作品在鲁迅的小说里占着特殊显著的地位。现在,我们简单地看看鲁迅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性以及他的表现方法。
一、真实性与倾向性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的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同样的,我认为鲁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的《呐喊》与《彷徨》虽然不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宏篇巨制,但他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以及农民和其他被压迫人民的苦痛的图景。应该说,鲁迅的作品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真实性的原则,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在表现人民的被压迫的苦痛的时候,鲁迅的观察不是表面的,他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性的矛盾。
不似当时或现在的不少作者,为了表现农民被压迫的
马列文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