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诗选》读书笔记
普希金(1799-1837年),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同时他也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150多种文字,拥有近两百个国家的读者。在中国,他是最受喜爱和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
[1814年]
1814年,普希金开始发表诗歌。这一年,他15岁,在彼得堡皇村中学上三年级。《致诗友》是一首劝谕性诗歌,发表在《欧洲导报》上,小诗人以讽刺、机智的笔调,规劝阿里斯特不要做诗人,不要写诗,“放弃芦笛,从此默然。”。而在《致巴丘什科夫》中,小诗人却勉励诗人巴丘什科夫淬厉奋发,为大众写诗。前边的劝谕与作者在冷酷无情的社会中的遭遇有关,同时也说明,小诗人开始追寻诗之存在的意义了。诗人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诗,这在今天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多元话题。在《致姐姐》中,小诗人把皇村中学比作修道院,把自己喻为修士,渴望“长出幻想的翅膀/离开这所修道院/和这孤寂的地点”,传达出对自由的渴望。《哥萨克》写了男女转瞬即逝的热恋,这在18世纪的俄国,确实是大胆之举。在《致同学们》中,少年普希金显出了几分狂气。古人说:“恃才傲物”,有才,有胆,有识,有力,才有狂的本钱。诗人的狂气是本色,历来如此吧。《皇村回忆》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这是他第一首成名之作。小诗人以“过来人”的口吻,历数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以及其后时期的社会事件,显示了小诗人关注时世、关心社会的热情,从此,他开始跻身俄国诗坛。
[1815年]
《梦幻者》中的普希金无意追求战场上的荣誉。在《给巴丘什科夫》、《我的遗嘱,给朋友们》、《我的墓志铭》里,他心态淡泊平实,诗风也平淡自然。这种诗风的平淡自然不单是诗法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精神境界的问题。在《我的墓志铭》中,他用平和的心态为自己一生作了预测性定位:
这儿埋藏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
在爱情与懒惰中,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可是他心地善良,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我以为用最保守、最低调的语言来评价普希金的一生,这些话还是合适的。
这一年,他还写了一些优美的爱情诗。如《给一位画家》,诗人选取与画家对话的角度,从侧面赞美了少女巴库尼娜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的诗已经具备了丰满、优美、完整、精巧、真情、淳朴的特点。同时,他依然关注时事,创作了抒情诗《厄尔巴岛上的拿破仑》。把诗歌“献给祖国人民”,一直是他创作的主调。《小城》是一段虚构的中学生生活片段,充满了轻松、讽刺意味。而在长诗《冯维辛的幽灵》中,作者发挥诗人的想象,将死于1792年的作家冯维辛的灵魂拉回到人间,用这种死者同生者相会的场面,可以尽情地称颂当代的作家们。
这一年,他创作了近50首诗,有政治诗、爱情诗、书信诗、讽刺诗,有长诗、短诗,不拘一格。一个优秀的诗人,应注重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实践,诗的形式能影响诗意的传达。
[1816年]
少年梦幻多。普希金的《梦》不俗。它是期望,期望人生抵达无执无系的境界。在《梦》中,作者流露出了避世离俗的想法。因为他厌恶皇村中学那种死板、机械的学习生活。这一年他在给诗人维亚赛姆斯基的信中说:“任何向你说明我们的孤独心情呢?中学里的生活简直叫我无法忍受!”《致瓦·里·普希金函摘抄》的上一节也写了这种期望。可见,普希金从小就有了自由理念和个性觉醒,“追求自由”,是他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主题。
从这一年起,在他的诗中,还一再出现以女性作比喻的维纳斯、丘比特和其他神灵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总是把自己的罗曼史和生动的美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充满了诗人个性独具的激情。在这些爱情诗中,诗人对女性的态度是尊敬和喜爱的。他一生爱着许许多多女性,有学者认为,他专一于爱情,但不专一于爱情的具体对象,他把爱情视为了人生旅途上使他奋发和净化灵魂的精神力量。
作者的语言一直那么单纯、朴素。果戈理这样称赞普希金的诗歌:“这里没有美的辞藻,这里只有诗;这里没有外表的炫耀,一切是单纯的,充满了并非突然呈现的内在的光彩。”
[1817年]
这一年,普希金即将从皇村中学毕业了。圣诞节假回校后,这位诗歌“
《普希金诗选》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