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峡常见植物
地衣
是一类由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的很特殊的植物,真菌的菌丝缠绕藻细胞,从外面包围藻类,夺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使藻类与外界隔绝,只能靠菌类供给水分、CO2和无机盐。因此,它们是一种利益不均等的特殊共生关系,若将它们分离,藻类能生长、繁殖,而真菌只能饿死,它们是在弱寄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生关系。
苔藓类
分为苔类和藓类两大类。大部分苔藓植物高2~5厘米,少数种高达30公分。我们所见苔藓植物一般是配子体。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为繁茂。广布世界各地,从极地到热带均可见,但并没有海生者,对于长期干燥和冰冻的条件均极能耐受。
地钱
属于苔纲地钱科的代表种。广布于全世界。植物体为叶状体扁平,带状,多回二歧分枝,淡绿色或深绿色,宽约1厘米,长可达10厘米,边缘略具波曲,多交织成片生长。背面具六角形气室界限,气孔口为烟突式,内着生多数直立的营养丝。雌雄异株。营养繁殖借着生叶状体前端芽胞杯中的多细胞圆盘状芽胞大量繁殖。多习生于阴湿土坡草丛下或溪边碎石上,有时也生长于水稻田埂和乡间房屋附近。入药可清热解毒。
三、蕨类
孢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的蕨类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仅少数为一年生。 a、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 b、茎:大多数为地下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 c、叶:蕨类植物的叶多从根状茎上长出,有簇生、近生或远生的,幼时大多数呈拳曲状,是原始的性状。
卷柏
全草卷缩似拳状,3~10cm。绿色或黄绿色,向内卷曲。枝丛生,形扁而有分支,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叶片近卵形,~,宽约1mm,先端锐尖,具长芒,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叶缘膜质状,有细尖锯齿,叶面光滑,无毛,叶脉不明显。无叶柄。全草基部丛生很多须根,浅黄棕色至棕黑色。质较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或岩石缝内,多生于向阳的干旱岩石缝中。
药效: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
贯众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单数一回羽状夏叶,簇生,叶柄长15~30cm,禾秆色,密生鳞片;羽片镰状披针形,纸质,基部上侧稍呈耳状,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网状,有内藏小脉1~2 条,沿叶轴及羽轴有少数纤维状鳞片。袍子囊群生于羽片下面的内藏小脉顶端,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不整齐的3~4行,囊群盖大,圆盾形。全体略呈犁形,稍弯曲,长3~
9cm,直径3~5cm,表面有多数叶柄基部及黑色弯曲的须根,顶端有红棕色微显光泽的鳞片。叶柄基部略呈四棱状柱形,稍弯曲,长 ~4cm,直径 3~4mm;表面黑棕色,横断面可见近棱角处有黄白色维管束4个。味微涩。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溪沟边、石缝中、墙脚边等阴湿地区。
药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凤尾蕨
凤尾蕨科, 一般在35—45厘米左右,根很粗壮,茎比较短,直立生长。叶二型,簇生,纸质,无毛,叶一回羽状,但中部以下的羽叶通常分叉,有时基部一对还有1-2片分离小羽片,边缘锐尖锯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井栏边阴湿处常有生长,因此它又叫井栏边草。它的根茎短,叶簇生,叶丛小巧细柔,姿态
龙潭峡常见药用植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