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0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第&# 卷第 2 期
"##$ 年) 月
3456789 4: ;58<=>< ?489 ***@7A5BC6D E>8FG>6B ?499>H>
0 KG<94B4LGD 87A -4F<89 -F<>7F>B 1
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伍
宝
0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N 安徽合肥"&#/#( 1
I49. &# J4. 2
M5H. "##$
摘
要:在信息难以充分表达的情况下,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造就了谣言的流行,而网络的虚拟环境无
形中充当了其保护伞。要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机制,提
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并加强网民的媒体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网络谣言;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O"#&
文献标识码:M
文章编号:(##& % "(&2("##$)#2 % ##!! % #&
谣言,自古有之。先秦《吕氏春秋・察传》一
文曾生动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
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 +这是已知
的最早对传播变异的描述。战国策》中也有相关
典故。今天,随着跨越国界、地缘的英特网的出
现,谣言也乘上了电子化快车。如"##) 年年初,
一些中文网站流传海南等地将于$ 月(& 日前后
发生地震海啸的谣言,导致投资者纷纷离岛,观
光客取消行程,群众心理恐慌,给海南社会稳定
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在汶川大地震
中,震后(# 分钟,谣言就开始露头了。
网络谣言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征,但由于
其发布及流传主要是通过有线、无线网络进行
的,故与一般谣言相比,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
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奇景;
传播速度更为迅速,这得力于网络文档复制的低
成本、无成本和高度便利性;传播途径极其繁多,
常见如门户网站、,,-、聊天室、贴吧、即时通讯
工具、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网络谣言借助网络
的匿名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点,以呈几何级数
增长的趋势扩散,影响力强,危害性大。而一则网
络谣言出现后,又会迅速向网下蔓延,与人际传
播的谣言互相配合,交叉影响、交叉传播, 人们
对于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
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 " +
————————————————
一、以讹传讹,制造“狂蟒之灾”
———解析网络谣言形成原因
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社会原因、社会
心理原因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政治、
经济等深层因素。很多时候是这几方面原因综合
在起作用。
(. 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 年’月/ 日,在中华网、百灵网等网站出
现了一条消息:安徽含山一农妇被蟒蛇生吞。作者
不仅声情并茂地描述,还配了/ 张图片。含山县委
宣传部随后否定了此事,称两年前就有省内媒体
未经深入采访作出误报,没想到现在竟有如出一
辙的消息出现在网上。同样谣言时隔两年再次传
播开来,这与当初有关部门未及时辟谣,人们不能
得到充分、有效的解答有很大关系。
人类社会自有信息传播以来,就从未杜绝过
谣言,这与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