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然辩证法法打印.doc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题之一科学精神与迷信和伪科学的哲学反思
一、关于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以及与科学活动相联系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家的气质和行为规范等精神层面的反映。科学精神有多方面的内涵:(1)求实精神。主张尊重客观事实,事实胜于理论,事实胜于雄辩。2)理性精神主张运用冷静的头脑,在直观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质疑精神主张任何科学方法和科学结论都具有相对性、局限性,都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可以质疑的。
(4)求真精神主张热爱真理,追寻世界万事万物的西湖,本质、奥秘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5)创新精神主张科学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任何现存的结论都只能接近客观真理,而不能穷尽一切真理,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地对科学方法和知识进行创新。
2、当代科学精神的危机
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位都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后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极快,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培养一代世界级大师也是可以的。但为何现在还没有大师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科学精神出现危机。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诺贝尔奖诞生100多年来,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却始终无缘。同时,我国自己的自然科学奖曾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连续6年窑。这些都说明我们在重大的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中有多么薄弱。
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功利化和物质化正在对科学精神造成诸多直接伤害:
(1)对功利的追求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热爱。
科学研究一旦主要成为科学家谋生的手段,而非满足其好奇心的认知实践,那么,科学家对真理的热爱将会让位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2)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人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
由于急功近利,研究者普遍忙于发表文章、出版专著、争取项目,以至高校、研究机构中的造假案、抄袭门、腐败案频频曝光,科研成果的水货成份越来越重。
(3)对功利的追求使人们容易放下必要的质疑和批判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采取指标性学术评价的绩效管理,造成“我爱真理,我更爱论文”及“我爱真理,但我不能得罪学术权贵”的处世价值观。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只求真理,不畏权威”的精神,已是荡然无存。而那些位高权高之人则往往利用自己的影响控制媒介,垄断话语权,而弱势者却无处表达思想,以至谬误往往堂而皇之把持着话语霸权并批判真理,结果真理反而被谬误所扼杀。
(4)对功利的追求从根本上不利于团队的合作。当功利性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驱动之后,科研团队的形成就只是一种简单的功利共同体,而非依靠共同的学术爱好和兴趣结合而成的研究共同体,因而不可有真理的团队精神。
3、科学精神危机的拯救
中国科协一项关于影响创新因素的调查结果:
45%的被调查者:社会环境的利诱,难以静下心来;
33%的被调查者:科学管理机制导向使得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37%的被调查者:做官对争取项目、解决职称均有利;
37%的被调查者:有机会可以走仕途;
53%的被调查者: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33%的被调查者:科研应该一切向钱看,物质利益第一。
★要重振科学精神,就需要纠正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导向偏差,改进科研评价体系,净化学术风气,并建立培养科学精神的社会大环境。
二、关于迷信和伪科学
1、迷信的涵义
(1)关于迷信的典型观点
《清稗类钞·迷信类》:“不辨事理之是非而妄信,曰迷信。”
《辞海》:“相信占星、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的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古人。”
《新华词典》:“1、相信神仙鬼怪等;2、盲目地信仰和崇拜。”
《维基百科》:迷信是指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
Encarta百科全书: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轨具有神奇的效力。
2)“封建迷信”的涵义
“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属于政治领域,它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专制主义。
封建迷信”是一种政治迷信,是盲目地相信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为合理的思想观念。宣传奴性、维护等级森严的“君权神授”即属于封建迷信。前苏联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便带有封建专制主义性质。
把抽签、打卦、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归结为封建迷信是明显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它们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3)关于迷信的基本观点
★凡是盲目地相信或盲目地不信,过分地相信或过分地不信,通通都是迷信。

自然辩证法法打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