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概论结课论文
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尽管社会生活无比生动、无比丰富,尽管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无论社会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诚然,舞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无论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它都得有一个最初的参照物,它都得有一个原型物象,这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但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舞蹈形象,直到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又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蹈家创造性的劳动,是这个创造过程从起点到终端必不可少的中介。任何舞蹈作品的)创作都必须经过:社会生活一舞蹈家的创作活动一舞蹈作品,这个完整的运动发展过程。因此,舞蹈家的创造性劳动是由社会生活到舞蹈作品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本质上看,舞蹈艺术美是舞蹈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舞蹈家在将社会生活艺术化为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美情感的渗人
大千世界,妮紫嫣红、万象纷呈。舞蹈家对哪些景象深为感动,对哪些事物无动于衷;他想通过何人何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个人
的艺术才华,达到“自我实现”,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都和舞蹈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人生哲学、审美意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旦他择定了所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之后,他就会弹精竭虑,倾注全部心智与情感,促其早日问世。广为流传的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的创作就是这样。该舞编导冷茂弘说:“我们是1953年进入凉山的。那时候,在祖国西南部的这块土地上,还保持着残酷的、落后的奴隶制度。生产方式很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彝族人民既是奴隶主的奴隶,也是寒冷、饥饿、疾病、死亡的奴隶;重重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凉山上没有一丝笑声,到处是低沉的、痛苦的呻吟…... 1956年,凉山上实行了和平的民主改革,千年来的奴隶制崩溃了,奴隶们站起来成了凉山的主人……凉山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每当我们和这些整天在笑的人们一起生活、劳动的时候,看到他们那种气吞山河的干劲,不知疲倦的摔跤、跳对脚舞,听到他们高亢的歌声、爽朗的笑声,便不能不为这一切深深感动。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促使我有了创作这样一个舞蹈的愿望。’,⑨)又如张继刚曾长期在三晋大地、黄河两岸深入生活,学习民间舞蹈,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们质朴、淳厚的性格,热爱故土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给他以深深的感染,于是他终于将他对生活感受和对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感受和理解倾吐出来,组织成一台专题晚会,并冠以“献给俺爹娘”的标题,在这台晚会中,处处洋溢着编导对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亲情和爱心。
二、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艺术不可能也不需要包罗万象和穷尽人间百态,相反,它作为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却应该而且可以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的艺术形象,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方面也需要艺术家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将社会生活提炼创造为艺术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方法就是典型化。“典型”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指铸造
舞蹈艺术概论结课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