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美文,这是我第一次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当我再次又再次的阅读之后,感觉自己越来越喜欢这篇文章了。文章真是太美了: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江南美景,滚滚的长江水直往天际流去,岸上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极尽景美之能事;长袍峨冠,衣带飘飘的诗人把酒饯行、折柳相送,情深意重极尽情美之能事;语言优美,文字清新,构思精巧,感情寄予其间自然而然又极尽文美之能事……实在是美啊!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理解内容,又能享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陶冶性情,给予美的享受,倒是要费思量。说难也不难,本文是一篇特殊的文体,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绝好教材。这首诗即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以“送别”为主线,借景抒情,语言优美生动意境开阔,感情丰富真挚,很适合诵读。教学从诗歌开始,先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意思,看学生能领会多少,然后阅读课文,借助课文理解诗意,将诗句与课文一一对照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读懂。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课文中的空白之处启发学生想像当时诗人的心情、心理活动,体会感情,感受心情。比如:第二自然段写了送别之时的人物情态,没有语言,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像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心情又是如何,从语句中感受心情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第四自然段中启发学生想像
“友人白帆渐远,李白伫立凝望,只剩江水东流”的感人情境,体会作者借所见之景抒发的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的一片深情,感受诗人内心的怅惘。在具体理解了课文之后,借助有感情的朗读读好课文,感受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再来诵读诗歌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人物少,又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很适合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表演课本剧。表演之中,教师注重指导体会人物的心情,将心情溢于言表,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以及表情神态之中,尤其是古诗的诵读,借助表演指导学生更好的背诵出来,达到声情并茂。
此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古诗非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心情。课后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的古诗,如送别诗、李白诗、孟浩然的诗等,积累知识。
黄鹤楼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