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08政教班
姓名:张婷婷
学号:2008081121
说课课件
赤壁赋
宋·苏轼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虽为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所以,学习本文,要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的基础上,注重对文章语言进行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的理念。
教学目标
、句.
,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寓理于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融情、寓理于景的写法。
、句.
,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教法与学法
反复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
点拨法
自主预习法
教学程序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3、倾听范读,梳理情感
4、文本研讨,突破重点
5、梳理总结,再品文本
6、作业布置,拓展阅读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问:该诗里的刻画的形象是谁?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su
(苏轼)
1. 写出通假字的本字;
举酒属客冯虚御风
••
2. 说一说加点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侣鱼虾而友麇鹿
••
3. 说一说下边两句是什么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请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 内在线索。
乐-----悲-----喜
倾听范读,梳理情感:
赤壁赋说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