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范学院2009年社会实践优秀调研论文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安铺八音”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所在院系: _ __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
申请人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作品类型:
[ ] 学术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类
[ ] 理工类学术论文
[ ] 科技发明制作
“安铺八音”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要:“安铺八音”是安铺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安铺一绝。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面貌,受到了人民极高的称赞。但现今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与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影响,使得其难以走向大众化,甚至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险境。本文将以探讨“安铺八音”的先进性为切入点,结合安铺镇打造廉江第二个经济文化中心这一任务的历史要求,以文化反哺经济,提出技术改革与培养青少年接班人等策略,继承和发扬“安铺八音”,使这一奇葩延伸下去。
关键词:八音队困境断层文化传承
清末音乐爱好者将传统“八音”与佛家法器相结合,经评精整改,融汇创新,创作了具有安铺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通过“八音队”于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沿街游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于2007年成功申请为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了广东省的申遗项目。但如今“安铺八音”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处境,她的何去何从,从新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奇葩的延生
据安铺镇志记载,1821年,喜逢盛世,年丰物阜。百废待兴,大兴土木,筹建戏楼、观音庙,开辟公园等大规模工程。安铺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人文蔚起,安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步入轨道,融入时代与地方特色,开始在中国的南部大放异彩。“廉江之交运开与此,安铺之风俗源于此,土庶之休养生息尽于此”。
伴随着大规模土木工程的开展,”安铺八音”就诞生在安铺观音庙。该观音庙香火顶盛,同时也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而当时享有盛名的音乐爱者秀才李茂楠等也是观音庙的常客,某日在聆听梵音之际,突发奇想,是否可用佛家法器演奏音乐。于是与主持法师共同切磋,研究用佛家法器,颂八音含义,融入丝竹管弦等乐器,协奏佛赞。
从此梁瀚生与李茂楠等多位音乐爱好者多方研究试验,广泛吸取经验意见,选用了《到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王姿叫鸡》、等古曲改偏合奏,欢快清雅,如炎热夏季的一记清凉爽风佛过人心,使人瞬间平静安定。“安铺八音”应运而出。
二、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八音,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有将按材料分类乐器的记录。《三字经》语句更为明确:“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笙、竽属匏类;钟、铃等属金类;琴、瑟属丝类;萧、管等属竹类。此八类乐器选配,件数多寡,各地有异。
安铺人民将此八类乐器经过精选整改,融汇创新,采用适合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选用节奏感较强速度较慢的严谨悠扬古曲为蓝本,根据乐器的特点改偏形成安铺一绝——安铺八音。
“安铺八音”的表演队伍又称八音队,二十一或二十三人组成,皆是由文人雅士,音乐爱好者组成,平时不断练习揣摩。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安铺八音”趋于成熟,并固定了乐器的配置和开式,终于于秋季创建了安铺八部队。
每逢二月十五、二十八或重大节日,八音队每人手拿一乐器,集队沿街演奏,以即欢庆。演奏者初时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红顶园领帽,足登云履,衣冠楚楚,持手铃者,行于领头之上,如一只
“安铺八音”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