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意义——试论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O月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Ju a fHu e n t ueo d c t n o r l b i si t fE u ai n o I t o
Oc . 0 6 t2 o
第2 3卷第 1 O期
V0. 3 No 1 12 .0
现象与意义
试论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
洪涛
(湖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武汉 4 07 ) 309
摘要: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现象与意义的关系的理解上, 他认为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 离开了现
象, 义无从谈起。因此, 学意义需要通过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交相映发、意文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彼此参印, 来获得最大程
度的显现与抉发。
关键词: 钱锺书; 话语现象; 意义; 阐释中图分类号: 2 6 0 i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 7—18 (0 6 l 0 8一 2 10 6 7 20 )O一00 o
作者简介: 洪
涛(93 )女, 17 一, 讲师。
伏尔泰说:最容易的莫过于高谈阔论无法驾驭之事物; “
一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最突出地表现为: 义的阐释需要意通过大量的话语现象的聚合而进行, 意义存在在现象之中, 离
首诗常常会受到百家诗学的青睐。…尽管人们现在似乎有”
限度地容忍了哪怕是有意的曲解与误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开了现象, 意义无从谈起。在钱锺书的文学研究中, 旁征博引, 中西互证, 纷至沓来的话语现象, 以及形形色色的由不同
的文本编织而成的话语网络, 这一切都不是为了炫博矜学, 而
任何对文学意义的胡言乱语都可以被接受: 对于文学的阐释
而言, 不管被解读者声称被解读出的意义是意图、意还是超本乎其上的其他东西, 这种解读行为本身进行评判的标准依对旧存在着。换言之, 我们放弃了寻找“唯一的”“、正确的”意
义, 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放弃了寻找活动最基本的准则, 深“
是要通过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交互映发, 成对意义最大程度完
的抉发。首先,道理融贯迹象, “色相流露义理”,【对文学意义所 4
入”“、透辟”“、精彩”“、细腻”等等, 有这些批评家和阅读, 所
赖以传达之“”象的深刻认识, 是钱锺书高度重视现象问题的
者都期待的褒奖, 仍未失去它们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 通
向文学意义的道路仍然布满荆棘, 寻找意义的过程依旧饱含艰辛。钱锺书曾说:听乐、“读画, 睹好色胜景, 会魂与, 欲神而明何故, 则已大难, 即欲道何如, 类贾生赋中鹏鸟之有臆无亦词。巧构形似, 广设譬喻, 如司空图以还撰< 品》有诗者之所
出发点和立足点。《管锥编》在论《周易》所谓“立象以尽意”
时曾指出,易》象”诗》“, 《之“与《之象”通而不同。所通者, 两者均能够传意寓旨; 所不同者, 易》“”“《之象乃指示意义之
符”意义既明, 即可舍, 《之“则不可作如是观, , 象而诗》象”钱锺书说:
为, 纵极描摹刻划之功, 仅收影响模糊之效, 终不获使他人闻见亲切。是以或云诗文品藻只是绕不可言传者而盘旋。亦差同‘不知其名’而‘, 强为之名’”2 矣![ 言浅意深, ) 作者常恨不
能尽传己意, 固然是古今同慨的事实, 但是面对文学的意义,
词章之拟象比喻则异乎是。诗也者, 有象之言, 象以成依
言; 象忘言。舍是无诗矣, 象易言, 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变是
故《》易之拟象不即, 指示意义之符也;诗》《之比喻不离, 体示
意义之迹也。不即者可以取代, 离者勿客更张。不
批评家和读者何尝不是如此?就此角度而言, 无论是把诗看
成是“法驾驭之事物”还是认为“文品藻只是绕不可言传无, 诗
显然,象”“不仅仅只是作者用来“意”尽的凭藉。和说理
明道的文章相比,象”“还是批评家和读者寻找意义所必须依
循的踪迹, 舍象元诗, “舍此象”更元以觅“此意”因此, 。在钱
者而盘旋”它们表达的, , 正是文学批评和阅读活动中意义解
释的艰难, 这种艰难甚至可以用“可能”形容, 不来歌德就曾
锺书看来,哲人得意而欲忘之言、“得言而欲忘之象”“,适供词
含英咀华”这就是值批评那种“, 妄言觅词外之说:象征将经验转化为一种想法, “将想法转化为一种意象, 于人之寻章摘句、超象的做法“丧所怀来, 而亦无所得返”的根是透过意象表达出来的想法, 一直是活泼而无法掌握的, 意, 揣形上之旨”便即
使以所有的语言来表达, 还是无以表达的。歌德所言虽也”
本原因。[ 这个认识在《艺录》 6 谈中也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他
说: 若诗自是文字之妙, “非言元以寓言外之意; 月镜花, 水固可见而不可捉, 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 有此镜而后花能映影”, 诗中神韵之异于
现象与意义——试论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