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百年
话剧百年是上个月6号就开始了,它开始的时候,我刚调到文娱新闻部,对话剧一片空白。我请教以前的同事,态度无比谦和。我在采访话剧人的时候,不敢问太过激的问题,深怕业内人士会笑话我。所幸的是,我做的第一期专题是冯远征的话剧,任鸣导的《全家福》,他们身上有着和人艺同样高的艺术素养。冯远征没有腕儿得乱七八糟毛病,态度谦和,在我看他采排时,他给我们泡茶。他干净整齐,是个很好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星。我的第一期专题做得一般,但我觉得,见到冯远征还是挺开心,之前我一直喜欢他演得“邵井”和“安家和”……
任鸣是个非常敢说话的人,他说他想把传统留在舞台上,他说:就让你裁吧,现实里没有了,,但报上不能发出来.
我再做专题的时候,已经知道有先峰实验剧一说了。这个期间我看了很多我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话剧,我想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骆驼祥子》打动过我,我看到也打动了很多现场的观众。号称无间道版的《警察》,我看得是警察专场,在保利剧院,我本来以为是个很严肃的事情,可是,大伙看得东倒西歪的,还没看到最后,就知道了剧情俗套的像多年前的破案老片。
我一直不能把自己褒贬带到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选择话剧的自由。我很敬佩一些老艺术家仍然在坚持做着话剧事业。也很支持一些年轻演员加入演话剧的行列,比如小柯。他坦率的说之前他不懂话剧,但现在喜欢。那就够了,相对话剧来说,形式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更多的走近他。
话剧百年,其他宏观变化我不得而知,我,微观的变化是看了许多话剧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辰百年,这使人又回忆起她青春时期的峥嵘岁月。早期人们是从改良和变革社会出发注意到西洋戏剧的。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走向了堕落。“五四”时期话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战场。曾有人建议选定西洋“三百种戏剧”以代替传统的中国戏曲,认为“将来的戏剧,是批判社会的戏剧,要用戏剧来革除社会的一切弊病。”而上海演员合作演出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失败,证明全盘照搬西洋话剧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现实相距太远了。
1934年曹禺的《雷雨》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在剧本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前的话剧演出大半是翻译式改编的外国剧本。抗战八年在重庆编演了170多个大戏,70多个独幕剧,外国戏的比重已经大大缩小了。
戏剧存在的根本条件是观众。话剧深得年轻人的喜爱,一时在全国各地,包括解放区、沦陷区的话剧演出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八年抗战像是一座大熔炉,广大的中国戏剧工作者,忍受着种种苦难艰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情绪高涨。上海在左翼剧联领导下,成为全国话剧的中心。1937年卢沟桥炮火燃起,上海话剧界很快演出了大型报告剧《保卫卢沟桥》,同时还组织了十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内地宣传演出。此时,张瑞芳和崔嵬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在北平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张瑞芳参加了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开始走上革命的专业文艺道路,她的经历是当时广大戏剧工作者的缩影。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同志常驻重庆,他总揽全局,对话剧运动的推进起到关键作用。当时还有一个特点,除郭沫若的《屈原》
话剧百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