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孔子教育学说》
孔子何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天下的地位高如君王,以及被人们公认为贤良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但这些人只是在活着的时候荣耀一时,去世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孔子不过是一个平民,无数朝代过去了,研究学问的人还是以他的宗旨为宗旨,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上至天子王侯,下至一般做学问的人,中国研究学问的人都无不折服于孔子。孔子可以说是圣人中的圣人了。
这位圣人中的圣人,从根本上说是一位老师。所以孔子又被称为“万世师表”,也就说,他是所有当老师的人永远的楷模和表率。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可谓桃李满天下。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原则性的见解呢?余家菊的《孔子教育学说》以《论语》为主要参考,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一词首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论语》中还没有“教育”一词。在《论语》中,最常见的是“教”“学”“诲”等单辞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学即读书求知,读书是学,而学不止于读书。余家菊谓:“学之大义有二:一、悟知;二、仿行。”也就是说,学包括了知识学习和效法举止行为两个方面。
所谓“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的观点。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教;只要教育得法,人都可能向善,都可能成才。
综上所述,教育的意义,一在于传承文化知识,二在与引导人行为向善。
二、教育的价值
余家菊先生归纳了四个方面:
1、可以淑善个人之生质。也就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意思。
2、可以安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效能。
3、可以长养本性,使人得成为人。这和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教育首先在于培养人(to be a man)一致。
4、可以继承前代之文化而已己力增益之。
三、教育之制限
孔子对于教育的效能,持客观标准,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余家菊认为,是介于教育万能说与教育无效说之间。兹举几例: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就是说,人的天资是有差异的,不会因为教育而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贤愚。但是,“教育之事,于上智可使增益其智,于下愚可稍减其愚。”上智和下愚之间却不能完全转化。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无论你的教育艺术有多高妙,超出了人的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达到教育效果。所以,当老师的,遇到怎么也教不会的学生的时候,没有必要生气。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宰予是孔子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之一,在“言语”这一科目与子贡齐名。早晨不起来,孔子就这么骂他。“朽木不可雕”遂成名言。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矣。”一个学生,烦了错误,遇到了困难,如果自己不着急,不想主动去解决问题,老师、家长等外部力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起到作用的。人而不愤不悱,虽启之发之,又有什么用呢?
余家菊说,教育对于各受教者之效能,各有一定之限度。未达此限度,为教育
向孔子学做老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