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完《新大秦帝国》后,我被赢渠梁这位天才的领袖折服了。
赢渠梁不是长子,接管秦国也是他所为料及的,秦献公死于魏国毒箭前夕,朝野一致拥戴他的哥哥赢虔继君王之位。看完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当时朝野一致拥戴长公子赢虔,难道是因为君主之位只传长子吗,但是在那个时候似乎没有这个思想。之所以疑惑,主要是因为,赢虔的确不如赢渠梁,无论是文涛还是武略,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国治民,总而言之,赢渠梁从各方面都已超过他的哥哥赢虔。这点从后来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某个角度看,赢虔更像他的父亲,血气方刚,勇多谋少,但是从才能上讲,从他父亲临死前选择的过程可以看出来,赢渠梁确实更甚于他哥哥,不然,秦献公可能逆势而行而选择赢渠梁,话说到此秦国确应该感谢秦献公这个大胆的决策。当然,在做出选择之前,秦献公也是有过犹豫的,毕竟事关重大,但我个人揣测,他更倾向于选择赢渠梁,犹豫只是在自我斗争,冲破朝野形式带来的压力而已。
就观众而言,赢渠梁登位之前也很难预测花落谁家,但有件事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以及做出内心的选择。
秦献公中毒箭前夜,秦军正共商大计,一举打败魏军,因为正如赢渠梁后来死谏要退兵时讲的那样,秦国已一无所有,民穷国弱,无兵可征,无粮可征,可以说秦国只剩下老弱残将了,而魏国,国力强盛,民众富裕,无论国富粮库均储满粮食,民众远远多于秦国,兵源远远胜于秦国。一战,秦不胜则国败,胜则招来魏国更疯狂的征战,秦国再也无力打长久战,秦国若想谋长远大计必须保存仅有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而此时,秦献公及长公子赢虔则力主拼死一战,且胜算不大,殊不知无论时胜败,只要再战,秦国必定没有喘气的机会,更没有长久的未来。
其实战争的形势是随时而变的,电视或许有点夸张的表现赢渠梁的长谋远略,但就当时的秦魏国力多比,差距悬殊,似乎不可同日而语。秦国也就自然不能再战。
赢渠梁接受秦国后,还真是做了几件事,而且做得恰当好处,朝野也开始认为他有王者风范。
第一件事,稳定秦国内部。
秦国有句老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献公时,都是一批老秦人的军队,秦献公虽为君上,当很体恤将士,关心百姓,特别是老秦人,秦献公平易近人,个性随和,从不摆君上威严以慑国人。所以军民对秦献公感情很深,特别是老秦人将士。秦献公死后,很多将士及百姓自请陪葬。因此,秦献公已死,赢渠梁一为新军,朝野顷刻间一致拼死一战,将士激情高亢,为秦献公报仇雪恨。他哥哥想报仇,自然不在话下,赢渠梁他娘也偏向报仇,国母的想法谁敢不仔细考虑,谁敢轻易放弃。举国上下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都沉侵在报仇雪恨的氛围中。如果稍微处理不好,可能适得其反。但是此时赢渠梁心中早有注意,加上他公父临死前留下遗言:坚持赢渠梁的退兵政策,秦国无力再一战。赢渠梁一上朝,当机立断,压下朝野仇恨的情绪。有力挽狂澜之势。此时王者之风范出现端倪。
第二件事,“安抚”魏国。
国葬秦献公时,除了赢渠梁外所有人坚持用魏军丞相公叔痤人头来祭拜秦献公,因为公叔痤是攻秦军队首领,有时丞相,拿他人头祭祀顺理成章再
我看我看嬴渠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