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
日期:2004-05-29 7:05 浏览:20876 评论:8
刘子甲:我们小时候大多都听过《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里的神话故事。都曾经被里面神通广大的人物给迷住。那些故事给了我们童年很多欢乐,长大之后才发现那些东西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书里会有关于鬼神的东西。于是我产生一个疑问,中国是自古以来就迷信鬼神的吗?
许青风:古代因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所以没有不迷信的,中国人也如此。孔子说“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尊命与尊神都是迷信思想。
到了周代,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已经开始不迷信了,在人与神之间他们更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了。这是因为在周王朝夺权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商纣军队关键的一战牧野之战中商纣军队的倒戈背叛,为周武王与周公旦(即周王朝的统治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从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是他们夺取政权[和商纣王丧失政权的]关键,[周王朝的统治者]从此也就认识到了民心对统治阶级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的原因。因为“礼”也好,“乐”也好,都是为人而制定并由人来遵守和执行的,而不是对神来制定的。
礼乐制度的建立对人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春秋左传—鲁桓公六年》中记载了随国季梁对随侯讲的一段话,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人是神的主人,所以圣明的君王都是先把人的事办好后再来管神的事的。)像这样反映“民为神主”思想的话,《左传•僖公十九年》中也有记载。《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了虢国大史对虢侯求神赐土田的行为评论说:“虢将亡乎: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七年后(僖公五年)虢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人的中心地位已经形成,人的地位的上升就意味着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且已经变成为人的附属品了。
到了孔子的时候,他在总结继承了周以来的民本与无神论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思想核心的儒家学说。“仁者,人也”,仁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孔子用“仁”确立了“人”在思想领域里不可动摇的第一位的地位。孔子不但自己“敬鬼神而远之”,甚至于还把神与乱、力、怪四者一齐相提并论,列入“不语”之列。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如何服事鬼神的时候,他告诉提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叫他先要学会事服人,不会事服人怎么能事服鬼。孔子另一个学生宰我问孔子:“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意思就是说我只听到鬼神的名字,但不知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因为宰我没有看见过鬼神),孔子回答得就更加精彩了,他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在这里孔子把“鬼神”直接解释为“气魄”了,大家气、圣人气跃然纸上。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他那种以“人”为中心的“仁”的思想与无神论的思想也就直接统治了以后二千多年的中国思想意识,甚至于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所以说要讲人权,中国人要比外国人早了二千多年,孔子可以说是世界人权运动的开山鼻祖与领袖。
刘子甲:科学和迷信是相对立的。可是即使在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能看到一些烧香拜佛磕头求子等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