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宋元平教授
排球理论
一、排球规则演变简史
(1)1896年——比赛时,每局21分制,3局两胜。五人制分开比赛。
(2)1912年——六人制,开始轮转。
(3)1916年——改为15分制,可以用脚踢。
(4)1920年——腰以上部位可以击球,三次击球过网。
(5)1922年——限制后排不能进攻,拦网不能过网。
(6)1925年——规定有两个裁判。
(7)1938年——两人同时拦网。
(8)1947年——规定每排可以换位。
(9)1948年——规定发球区。
四、排球比赛的规则与裁判法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规则一直不断地修改, 旨在促进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其中对排球运动影响较大的有:
(10)1965年修改为:允许伸手过网进行阻拦,但在对方扣球前,拦网队员不得越过球网垂直平面触球。
(11)1968年增加了标志杆,标志杆安装在标志带外20厘米处,从而使过网区域限定在一定范围。
(12)1977年标志杆内移20厘米,与标志带重叠。并执行拦网触手不算一次击球,还可再打三次。采用三球制比赛。这些规定使排球防反战术得以发展,并加快了比赛节奏。
(13)1980年规则规定了无障碍区的范围,使防守区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14)1984年规则规定了取消拦发球,,取消第一次击球时,用一个动作的
连击(上手传球除外)。这些规定促进了防守技术的发展,发球技术也得以发展。
(15)1992年规则规定了膝关节以上为合法触球部位,是防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6)1994年规则对持球概念修改为球必须被击出,不得接住或抛出,第一次击球时用一个动作击球无连击犯规。大大减少了比赛的击球犯规次数,使攻、防争夺更加激烈。
(17)1995年实行的发球区扩大为端线后9米的地区,球可触及身体的任何部分。规则促使发球技术、防手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18)1997年对手过中线和将球从过网区外击向对方无障碍区还可救回继续比赛规定作出新规定,使防守起球机会增多,增加了攻守回合。
(19)1999年执行了每球得分制、自由防守队员的规则,使排球比赛竞争激烈,攻、防对抗加剧,对队员的技术水平和战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20)2000年执行了发球8秒和发球触网落入对方场内算好球,比赛可继续进行的规则并修改了触网犯规的规则,大大刺激了排球发球技术和攻防技术的发展,使排球技术不断向着准确,实效的方向发展。
1、比赛特性
排球比赛的场地长18米宽9米,中间用球网阁开比赛双方各站一边,每边上场各6名队员分前后站立,比赛从发球开始然后双方运用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技术动作组成进攻和防守战术,双方按照规则将球击入对方场地内既得一分。每队拦网除外可击球三次,一个队员拦网除外不能连续击球两次。
排球比赛实行每球得分制,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前四局25分为一局不封顶领先对方2分才算胜一局。第五局比赛15分为一局不封顶也要领先对方2分才算胜。
二、排球比赛常用规则
2、排球比赛位置轮转图
凡是取得发球权的队按顺时针方向
轮转一个位置
4 3 2
5 6 1
3、比赛参加者
球队组成:领队1人,教练2人,队员12人包括1名队长,号码最好1-15号,服装颜色款式必须统一,鞋子必须柔软轻便。教练和场上队长有指导本队比赛与叫暂停换人的权利。
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成员要有礼貌,尊重裁判,对方队员及观众。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裁判的判断及拖延比赛。替补队员可在运动员席或准备活动区为本队加油呐喊,但不得干扰比赛及对方比赛。教练可在底线延长线至进攻区延长线的边线外站立或走动指挥比赛,但不得干扰比赛及对方比赛。,。场上队长唯一有权向第一裁判员提出对规则执行解释。
4、防守自由人定义
自由人在比赛中,必须穿与本队队员服装颜色不同的比赛服。
成死球时可不经裁判同意,不记换人次数任意替换后排一名队员。
在替换发球队员时,必须完成发球后成死球才能替换。
不得在前排参加扣球及拦网动作。
在进攻区内自由人传,垫出的球,其他队员不得高于网直接击入对方场区。
5、比赛合法间断
暂停:每个队在每局的比赛中,成死球时可以有两次暂停的时间,每次30秒钟。
技术暂停:当领先队达到8和16分时自动执行,每次30秒钟。第五局比赛没有技术暂停(8分时交换比赛场地)。
局间休息:局间休息时间限制在3分钟内。
弃权:比赛开始时间某队迟到1分钟,判罚该队两次暂停。超过1分钟判罚该队弃权。
阵容不整:比赛开始时某队不足6人同样判罚该队弃权。
6、例外的比赛间断
因伤间断:比赛中出现严重伤害事故,裁判员应立即中断比赛,允许医务人员进入场地,该球重新进行。如:受伤队员已不能进行合法替换和特殊替换(满6人次)则给予受伤队员休息
排球比赛场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