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危险犯犯罪中止.pdf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容摘要危险犯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重要犯罪类型,是由法益保护早期化所衍生出来的产物。作为与实害犯相对应的犯罪,�世纪�年代末期在出版的刑法教材中始出现危险犯的概念,但起步较晚,对于危险犯的研究还是比较浅显。由于危险犯涉及的问题十分庞杂,硕士论文的篇幅尚不足以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选取危险犯未完成形态中的犯罪中止作为研究对象,其重要意义在于:司法实践中对于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往往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比如争议极大的法定危险状态出现后,可否成立犯罪中止的问题。如果认为成立中止,是成立危险犯的中止还是成立危险犯的实害犯的中止�龀鋈魏我桓雠卸隙蓟岫苑缸锶说亩ㄗ锪啃滩��卮笥跋臁T�因在于如果认定此种情况成立危险犯的既遂,则等于说行为人积极防止实害结果发生所做的努力只能是犯罪后的悔罪表现,对其可在危险犯的法定中止,根据刑法第�条第�畹墓娑ǎ�挥性斐伤鸷Φ模�Φ泵獬�Ψ#�造成损害的,如坚持成立危险犯中止说,则应比照危险犯的法定刑来减轻处罚;如坚持危险犯的实害犯的中止说,则应比照实害犯的法定刑来减轻处罚。由此可见,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犯罪人的命运,答案不同,犯罪人的命运也迥然不同。综上,危险犯的中止问题是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探讨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首先得澄清危险犯的概念问题。学界对于危险犯概念主要有三种表述:立足于处罚根据角度、犯罪成立角度和犯罪既遂角度定义危�镛耍�疚娜衔G傲街纸嵌榷ㄒ逦O�犯都有问题,所以站在犯罪既遂的角度,认为危险犯即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足以使某种实害结果发生的法定危险状态出第二部分将危险犯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分为四个,即时间性、自动性、,指出在预备阶段无成立危险犯犯罪中止之必要,因为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未真正受到侵害或威胁,如果将其认定为犯罪,既不利于有效预防犯罪,甚至还变相起到了鼓励行为人将犯刑幅度内从轻处罚。相反,如果认定为危险犯的中止或危险犯的实害犯的的论述:现为犯罪既遂的犯罪。
罪进行到底的副作用。在有效性条件中,本文认为在不能犯和中止犯竟合的情况下,客观主义应向主观主义倾斜,应成立准中止犯。第三部分阐述危险犯犯罪中止的类型,并着力论述了法定危险状态出现后可否成立中止的问题。本文认为,对这种情况应成立危险犯的实害犯的中止。因为当法定危险状态出现后,犯罪过程依然在持续中,并未终结。事实上,刑法规定危险犯,就是把一个完整的犯罪过程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为点划分为两段。危险状态出现及之前属于危险犯,危险状态出现之后属于危险犯的实害犯。正因为如此,只要犯罪过程尚未结束,行为人依然有成立中止的可能,对于危险状态出现后行为人自动解除危险的情况,完全可以成立实害犯的中止。应当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危险犯的既遂和实害犯的中止的竟合。因为:在法律评价意义上的危险犯的既遂状态出现时,犯罪过程并未真正结束,如果犯罪人的行为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继续发展以至造成实害结果,因而最终停留在危险状态的时点上,那么对其行为方能认定为危险犯的既遂。如果其行为最终由于行为人在危险状态发生后作出了防止实害结果发生的努力并因此而奏效,在将该行为认定为实害犯的中止的同时,也就同时排除了认定为危险犯既遂的可第四部分讨论对危险犯的犯罪中止的处罚。本文认为,对于危险犯预备阶段中止犯罪的情况,由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并未受到真正的侵害或威胁,对其不宜认定为犯罪。实行阶段的危险犯的中止按照刑法第�条第�款的规定处罚即可。对于危险犯的实害犯的中止的处罚,如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比照实害犯的法定刑减轻处罚。能。
—������甌������甌�����瓸�,�������畁����������甌���������畇�������������������,�����.���産�����.�������瑃�����甋������琲�������������.������琣�����瑃������.�
瓵������������������������������瑃������������瑃������������.�畉������.������.���������.����,�������甌����琒�
引论作为与实害犯相对应的犯罪,危险犯在现代刑事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实体规定上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刑法理论中也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来看,对危险犯尽管形成了一些普遍的认识,但对各学者的论述进行详细剖析,可以看出仍然存在着不小的意见分歧。我国自�世纪�年代末期在出版的刑法学教材中才开始出现了危险犯的概念,但伴随着刑法学的研究不断走

论危险犯犯罪中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492242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