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迎来了第四个年头。从避灾避险、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到促进陕南区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它的意义逐步走向了深化。如果说这是一个陕南实现“拐弯超车”的重要机遇,丹凤县“五位一体”的创新经验,显然走在了实践的前沿。
移民搬迁进入“兴城时代”
──来自丹凤县移民搬迁“五位一体”的创新实践
丹凤县立足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定位于“搬得好、全融入、奔小康”,把坚持陕南移民搬迁、产业集中区、小城镇建设、保障性住房、消费市场培育的“五位一体”,作为移民搬迁工作的总方针。2011年至今,全县共完成搬迁安置9000户34470人。通过移民搬迁实施,。
其创新意义在于:以国家级关天经济区、省级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商丹一体化和龙驹寨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棣花文化旅游开发区、竹林关生态宜居示范区等县域经济“四大区域”建设为契机,丹凤县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作为重要结合点,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多元路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移民新区:探访安居人家的“兴业之路”
2014年6月4日下午3时,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移民新区。驱车至此,一支支正在做大小配套工程的建筑队伍,首先映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仔细问询得知,这个做新区四期项目的工程队,竟有一半的建筑工人都是已经入住的前三期移民搬迁户。
“在家门口铺人行道、栽树做绿化,每天的工钱在一百块左右。”今年47岁的王新宽,是新区一期入住的搬迁户,从距此7公里的南院村迁来。他的新房子有120平方米,外加楼下一间27平方米的商铺。而在此前,王新宽每年都在外地的矿山打工。
这是一个距离县城约40公里的偏远乡镇,是2010年7月特大暴雨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也是省级陕南移民搬迁示范点。2011年新区建设启动,已交付使用的一至三期工程,共安置移民搬迁户1638户5308人,保障性住房150套,城镇人口达到16000人。
按照规划,至2017年底,江北新区建设将全部完成,规划占地619亩,搬迁3381户,。值得一提的是,丹凤县移民安置办法,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跨区域安置。也就是说,商洛市各个区县所有符合条件的移民户,均可以选择搬迁来丹凤县“安居乐业”。“兴城”首先要“兴业”,事实上搬迁工程的持续进展,本身已拉动了陕南本地劳务市场的需求以及城镇消费市场的繁荣。2011年以来,丹凤县移民搬迁投资,占到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五分之一。仅在大小配套项目中,丹凤累计完成投资4个多亿,直接创造劳务岗位1万多个,其中本地务工人员占40%。
同时,由于江北新区等安置社区,采取了“上宅下铺”的安置方式,在每栋居民楼的一层,均配建了17至38平方米的商铺,并保证搬迁户每户一套。随着新区入住率的增加,一个庞大的城镇消费市场已然形成。径直往江北新区里走去,一排排装修、家具等商铺格外迎人。
43岁的搬迁户柯宽荣,经营着一家“舒而美家具店”。去年5月,他从20公里外的花瓶子镇搬来。“我的店是中秋节前开的,当时新区只有几个家具店,可这才几个月工夫,这家具店都开到二三十家了。”柯宽荣进而分析道:“以十年移民搬迁计划来说,我这卖家具的红利期,至少得有十五年吧。”
连续多年,陕南移民搬迁,助推了当地城镇化的步伐,更丰富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多元路径。一个颇有价值的缩影是
移民搬迁进入“兴城时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