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至102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以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
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如教学时可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物体合适的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以及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体重秤,两袋大枣,洗衣液,挂面,大约1克的小物品,2分硬币。
:2分硬币,两袋质量500克的物品,口香糖。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一:新课引入
导语: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你们去调查了吗?谁来说一说你都调查了些什么?
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师生共同来探索克与千克的相关知识。板书:克与千克的认识。
(二)教学活动二:探究新知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及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发现有关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生:说出这三样物品的质量。
师:同学们都带口香糖了,现在把口香糖放在手中掂一掂。
生:掂一掂口香糖和硬币。
师: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是轻还是重?
生:轻。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板书:克(g)
师:除了刚才这些物品以克作单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以克作单位?
生:说出生活中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它是以克作单位的,猜一猜它的质量是多少?
生: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把它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