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S、SRT、3D-CRT、IMRT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该概念由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ars Leksell于1951年最早提出,主要用于治疗颅内良、恶性病变。其特征是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
所谓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即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颅内不能手术的,诸如脑动静脉畸形(AVM)病等良性病变。由于多个小野集束定向照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小,射线对病变起到类似于手术的作用,故名X (γ)刀。
γ-刀(γ-knife):最早由瑞典Elekta公司研制,使用201个钴-60源集束照射。
X -刀(X -knife):由美国同道提出,几乎在Elekta γ刀装置临床安装使用的同时及稍后,用直线加速器的6-15MV X线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实现多个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变,起到与γ刀一样的作用,故称为X-刀(X-Knife)。
γ-刀、X-刀分别为瑞典Elekta公司钴-60γ刀装置和美国Radionics公司X刀装置的商品注册名。它们的学名称为X(γ)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简称为SRS。
X(γ)线SRT(SRS)治疗过程:
X(γ)线SRT(SRS)治疗一般要经过病变定位、计划设计和治疗三个过程。
1、定位:利用立体定向装置(stereotaxy)、CT、磁共振和X线数字减影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的空间准确位置和范围,这个过程叫作三维空间定位,也叫立体定向。
2、计划设计:定位后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确定X(γ)SRT(SRS)的线束方向,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优化分割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间的剂量分布计划,使射线对病变实施“手术”式照射。
3、治疗:
X(γ)线SRT(SRS)治疗既可严格保护临近重要器官,又可使病变得到大剂量的破坏性照射,起到不开颅也能准确、安全去病的目的,很受患者和神经外科医师们的欢迎。由于SRT(SRS)对良性病治疗的成功,现已扩大到用它治疗小体积的恶性肿瘤,并试图结合分次治疗的原理,开始探索X(γ)线特别是X线的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的经验。
X(γ)线SRT(SRS)装置
1、瑞典ELektaγ刀装置:
瑞典ELektaγ刀使用201个钴-60源,每个钴-(3OCi),分布于头顶部北半球的不同纬度和经度上,201个源经准直后聚焦于一点,该点称为焦点。,焦点处射野大小为4、8、14、18mm。
2、我国沃发(OUR)公司γ刀装置:
我国沃发(OUR)公司创造了中国模式,用30个钴-60源螺旋排列成6组分布于140-430之间的纬度上。在经度上,每组源间隔60;在纬度上每个源间隔为10。,30个源总活度为6000Ci,,用旋转的方法实现多野集束照射。
3、加速器X -刀装置:
由于加速器单平面旋转形成的空间剂量分布较差,目前通常采用4-12个非共面小野绕等中心旋转,达到γ刀集束照射的同样的剂量分布。每个旋转代表治疗床的一个位置,即治疗床固定于不同位置,加速器绕其旋转一定角度。病变(靶区)中心一般位于旋转中心(等中心)位置。该方法的缺点是每次旋转治疗结束后
SRS、SRT、3D-CRT、IMR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