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名著介绍
《伍子胥变文》《张义潮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敦煌掇琐》《敦煌变文集》《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歌辞总编》《诗式》《二十四诗品》
《诗人主客图》《朝野佥载》《唐国史补》《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因话录》《文镜秘府论》《刘宾客嘉话录》《杜阳杂编》《本事诗》《阙史》《北里志》《唐摭言》《鉴诫录》《北梦琐言》《唐语林》《容斋随笔》《登科记考》《唐两京城坊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唐人选唐诗(十种)》《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唐音》《唐诗鼓吹》《唐诗品汇》《诗归》《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唐诗大系》《万首唐人绝句》《唐音统签》《全唐诗》《全五代诗》《唐诗百名家全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五代诗话》《五七言今体诗钞》
《十八家诗钞》《花间集》《尊前集》《唐五代词》《教坊记》《乐府杂录》《文馆词林》《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离魂记》《柳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公佐《周秦行纪》《异闻集》《云溪友议》《剧谈录》《酉阳杂俎》《三水小牍》《传奇》《集异记》《纪闻》《续玄怪录》《玄怪录》《莺莺传》《无双传》《飞烟传》《虬髯客传》《昆仑奴》《聂隐娘》《红线》《甘泽谣》《宣室志》《异闻集》《太平广记》《虞初志》《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
《伍子胥变文》
唐代变文作品。敦煌原卷残损。《敦煌掇琐》、《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均辑录,亦有残缺,尚无足本。
《伍子胥变文》是在《左传》、《吕氏春秋》、《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反复传唱、加工润色而成。其主要情节是:楚平王荒淫无道,伍子胥父兄蒙难,伍子胥亡命吴国,借兵复仇,后因吴王信谗,伍子胥遇害。作品塑造了伍子胥不畏强暴、坚毅不屈的悲剧形象,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残暴的罪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详细铺叙浣纱女和渔父帮助子胥逃亡的经过,把人民的同情和英雄的患难遭遇联系起来,写得悲怆动人。但在写子胥逃亡时用“急急如律令”和“画地户天门”之术躲过追捕,近乎术士,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完整;子胥和妻子相见时的答对,用中药名称隐双关语,又近于文字游戏。
《伍子胥变文》对后世戏剧文学有广泛影响。元代杂剧中高文秀的《伍子胥弃子走樊城》、郑廷玉的《采石渡渔父辞剑》、吴昌龄的《浣纱女抱石投江》、李寿卿的《说□诸伍员吹箫》、明代传奇戏曲中邱□的《举鼎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后来京剧的全部《鼎盛春秋》(自《战樊城》起至《刺王僚》止,均演述这一故事。
《张义潮变文》
唐代敦煌变文作品。原卷残损严重。《敦煌掇琐》、《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所辑录,均非全文。
此篇变文叙述张义潮收复河湟一带的业绩,是变文中直接以唐代史事为题材的作品。安史之乱以后,西北河湟广大地区被吐蕃族统治者占据,长期不能收复。大中年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人张义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新唐书·吐蕃传》)。于是唐朝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变文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残卷初记吐蕃纠集回鹘犯沙州,张义潮率师进击,虏获甚众;次写回鹘、吐浑抄掠伊州,义潮亲讨之,大胜而还;后写回鹘劫夺国信,又扰伊州。其中热情讴歌了张义潮及归义军将士为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立下的战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思想,描写战斗场面也很生动。张义潮的事迹,史书记载简略,这篇变文可补其不足。
《维摩诘经讲经文》
唐代敦煌变文作品。或称《维摩诘经变文》,篇名是整理者根据其内容为敷演《维摩诘经》故事而加的。原文已有6种写本,均残佚。主要写佛在□园会上欲派一弟子前往维摩诘居士处问疾,而五百声闻、八千菩萨,皆不敢去。最后,唯文殊应命,并述其敢去的原因。
此文特点是先引述一段经文,然后边讲边唱,敷衍铺陈,有时一、二十字的经文,被渲染成二、三千字的长篇大幅。郑振铎曾指出:“《维摩诘经》原是释经里最富于文学的趣味者之一,复被讲唱者将这故事作为‘变文’,放大了许多倍,更成为一部弘伟无比的杰作。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它通过众多的人物,不同的场景,丰富的想象,挥洒自如地描写各种故事,“写得又生动,又工致,又隽妙”,是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中比较突出的一篇。
有罗振玉辑本,收入《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后来又有郑振铎校录本,收入《世界文库》。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敦煌变文集》并存有6种残卷。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唐代敦煌变文作品。共有三种写本,除本篇外,还有一本称《目连救母变文》,一本称《目连缘起》。这三种写本都是据《佛说盂兰盆经》演绎而成。词句繁简有别,情节结构大抵一致。《敦煌杂录》、《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及《世界文库》等都收此变文
隋唐名着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