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英杰——何叔衡
国旗下的讲话是湘水英杰——何叔衡湘水之畔出英杰
浩气千古颂叔衡
何翁叔衡,矍铄英发;蒙馆授教,三湘弥遐。南湖首义,视党为家;闽西丛山,血沃繁花。有谢老觉哉,系烈士故旧,曾赋诗追悼,特录此慰告:
叔衡才调质且华,
独辟蹊径无纤瑕,
临危一刻不返顾,
衣冠何日葬梅花。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53名党员大都是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青年。汇聚在上海树德里的12名中共“一大”代表,有11名在30岁以下,却也有一名45岁的旧秀才出身的代表,就是与毛一起来自湖南的何叔衡。
生平
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
他却甘愿回乡种地教书
看到守旧妇人不解裹脚布,他说:
“只动笔动嘴不行,还要动手动刀”
毛评价他:
“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何叔衡,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虽被有人讥笑为“穷秀才”,却也因其正直和嫉恶如仇而颇受乡里称道。
不久,因清廷行“新政”后办新式学堂,1911年何叔衡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在教文史的同时也开始阅读外界新书,接触到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率先剪去头上的辫子,又动员周围的男人剪辫、女人放脚。暑假时何叔衡回到家中,看到守旧妇人仍不肯解开裹脚布,便说:“看来只动笔动嘴不行,还要动手动刀。”自己操起菜刀,将家中的裹脚布和尖脚鞋全部搜出后,当众砍烂。
1913年何叔衡进入长沙,虽已经37岁,却报考第四师范学校(翌年合并入第一师范)当新生。校内主事颇为惊诧,他却说: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学。这位校内年纪最大的学生,一向积极参加青年人的活动,并与小自己17岁的毛结为挚友。后来他到市内中学任教,又担任了省通俗教育馆馆长,利用这一职务传播新文化。1918年毛等发起组织五四时期的著名青年团体
“新民学会”,何叔衡作为年龄最大的成员加入且处事老练,毛的评价是“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1年初,新民学会内部就“改造中国与世界”应用什么主义展开讨论,何叔衡明确反对无政府主义,表示应信仰马克思主义。同年6月,湖南军阀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撤销其教育馆馆长之职。7月间,他与毛在长沙同登一条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共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年过五十,仍学通了俄语
“穷秀才”成为中央检查部长
“一大”会后,毛、何二人回湘,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为掩护活动,二人又发起建立湖南自修大学,招收有志青年业余前来学习。这一学校被军阀封闭后,何叔衡又建立湘江学校并任校长,一度名满三湘,并在校内引导不少人秘密参加了党组织。北伐军占领湖南后他公开了身份,一面担任《民报》馆长宣传革命,一面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化装去上海,翌年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此时他年过五十,仍学通了俄语,以此研修革命理论。1930年他回国到上海,任秘密救助遇难同志的全国互济会负责人。1931年又进入江西瑞金,在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中任检查部部长、临时法庭主席。因他不赞成过“左”的肃反政策,尤其反对过多地判死刑,被诬为右倾而被撤销全部职务。
湘水英杰——何叔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