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涵义及需求类型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中国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与货币需求
第五节货币需求量测算方法
第一节货币需求涵义及需求类型
一、货币需求的涵义
二、货币需求类型
三、货币需求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指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及需求因素的决定及其规律。
一、货币需求的涵义
具体而言:货币需求是指商品流通或商品交换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也是指个人、企业和单位对货币进行流通、支付或价值贮存手段的需求,或购买股票、债券,或以货币形式把价值保存起来以备将来需要时使用的需求等。
二、货币需求类型
(一)经济运行对货币的客观需求
经济运行对货币的需求及需求量:是指在经济运行中按照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货币和货币量。
货币流通规律:指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与商品价值对比前提下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发行量与需要量相适应
决定货币需要量的因素:
1、流通中的商品量。(正比)
2、价格、价格的涨落
3、货币流通速度(反比)
4、市场商品供求变化
5、人口数量
6、城乡关系,城乡经济发展程度
7、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8、社会分工发展程度
9、信用经济、信用制度发展水平等
(二)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指企业、单位、个人和政府部门对货币的需求。
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量大小取决于:
1、居民一定时期的收入水平(正比)
2、企业经营规模以及货币收支流量(正比)
3、利率高低(反比)
4、价格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预期价格
(三)名义货币需求
1、定义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同一枚货币单位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
2、名义货币需求理论的依据:
认为货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可以购买到的商品、劳务的数量,它就是物价水平的倒数。
名义货币需求与价格的涨跌是按同比例变化的,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Md=PQ/V
其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p 为市场上与货币交换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指数;Q是以货币形式交换的商品、劳务数量;V 代表一定时期内每一单位货币周转或流通的次数(速度)
V、Q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假定不变
人们对货币的名义需求与价格成正比例变化
3、名义货币需求决定于货币供应量
名义货币需求与货币价值按同一比例呈不同方向变动。
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作同一比例、同一方向变动,即货币量增加一倍,物价就上涨一倍
公式:△M/M=△P/P
结论:货币供应量成为名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即货币供应量增加,名义货币需求增加
(四)实际货币需求
定义:指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以货币所实际对应的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需求,也就是指减后所表示的货币需求量。
公式:实际货币需求量=Md/p=KQ
Md/p——实际货币需求
K——国民所得以货币形成所拥有的份额
Q——生产总值
结论:实际货币需求不受物价变动的影响,而支随K和Q的变动而变动
第六章 货币需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