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无障碍设计发展浅析
摘要:正常的社会是健全人和残疾人共同生活的社会,对残疾人、老年人的特别扶助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权利、同等的机会,符合“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无障碍设计,不仅可以使残疾人顺利地走出家门、参与社会,而且也恩能够使广大的健全人群体得到实惠和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和谐状态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建筑设计水平,同时也体现出了建筑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无障碍; 残疾人;无障碍环境
中图分类号:E951文献标识码: A
一、无障碍设计概述及其内涵和外延
1、无障碍设计概述:
无障碍设计源自于20世纪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促进建筑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念。它强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此后,,“主张身心障碍者应和一般人一样在社区过普通人的生活,使这些身心障碍者回归社会主流,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在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1】,其后20年间,美国英国瑞典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和完善了各自的无障碍设计法规。1981年联合国提出
“完全参与、机会均等”的无障碍设计宗旨,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
2、无障碍设计的内涵及外延
1)无障碍设计概念始见于1974年联合国召开的《障碍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上【3】,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残缺这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群体的使用要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2)狭义概念的“无障碍设计”,只是考虑一般的无障碍物质环境,即从硬件设施上保障残疾人群体的自由通行于方便使用。广义概念的“无障碍设计”则是强调残疾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是为“所有不方便的人”创造更为安全、方便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体环境,它不仅有利于残疾人,而且有利于老年人、儿童、妇女、携带重物者及一切行动不便者。
3)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无障碍设计主要考虑的对象是环境中的“特殊人群”,它把整个人群根据功能(残疾与否、残疾种类和残疾程度)分为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群体确定不同的设计准则和要求,然后设计出对应的专用产品、辅助装置或专用空间。【4】无障碍设计在于确保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人群行动的自由,扩大其行动范围,使其能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3、无障碍环境
1)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无障碍物质环境就是指使正常人、病人、孩子、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能够共同自由地生活与活动的物质设施空间。物质环境无障碍要求公共建筑的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驻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者通行,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地面、电梯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和方便残疾人通行等。
2)根据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阐述无障碍设计的概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无障碍环境不是一种行为或状态,而死指进入、接近、利用
国内外无障碍设计发展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