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更斯小说中的宗教情结
摘要: 文章探讨了狄更斯小说在忏悔、宽恕和仁爱等方面表现出的宗教情结,并分析了作者这种宗教情结的阶级性和宗教局限性。
关键词: 狄更斯小说忏悔宽恕仁爱宗教情结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创作深刻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犀利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柏拉威尔认为:“伟大的文学总是表现出关心真理和人们心目中的道德价值。”[1]狄更斯将忏悔、宽恕和仁爱等宗教情结贯穿全部作品,实现对人类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人性丑恶的抨击。
一、忏悔与宽恕
忏悔与宽恕是宗教中“原罪说”及“赎罪理论”的最直接体现。狄更斯笔下的人物通过“原罪―忏悔―救赎”的宗教模式,实现了弃恶从善、改邪归正的自我救赎。忏悔形象贯穿狄更斯的每部小说,从《匹克威克外传》中到处招摇撞骗的金格尔、《远大前程》中被仇恨蒙蔽的郝微香、《马丁》中自私自利的小马丁、《董贝父子》中傲慢冷酷的董贝、到《圣诞欢歌》中老守财奴斯克鲁奇等比比皆是。狄更斯特别强调对不良者的宗教感化,他认为,“如果碰到不良的人,你也要这样想:如果他们有善良的朋友、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他们是会变好的。因此,你们永远要用良言劝导他们,使他们变好”[2]。这种宗教感化思想,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为最终的宽恕。《远大前程》中的郝微香当初收养艾丝黛拉是
“想领个小女孩儿来抚养抚养、疼爱疼爱”,“我本来的意思是想搭救她,免得她也遭受我这样的苦难。开头我无非是这样的用意”。她还资助赫伯尔特,可见她并非铁石心肠,只是强烈的仇恨扭曲了她的人性,才导致她利用艾丝黛拉报复男人。后来匹普对艾丝黛拉真诚的爱感化了郝微香,她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与荒唐,真心悔过。郝微香对匹普说:“我觉得你简直就是一面镜子,让我重新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心情,我才明白我干的是些什么!”凡真心悔改者都得到了宽恕;永不忏悔或假意忏悔的坏人都受到了应有惩罚,典型地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信念。吝啬成性、孤独寂寞的斯克鲁奇变得能够救济和善待他人,因此过了一个快乐幸福的圣诞节。曾以骗人为生的金格尔真心忏悔后,走出牢门、获得新生;知错就改的小马丁重获幸福,而凶残成型的约那斯最终走向毁灭;董贝得以老来善终,和女儿一家在温馨中度过晚年;而冥顽不化的庞得贝却中风死在焦煤镇的大街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狄更斯坚信人性本善和人性美好。他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罪恶的社会环境使人变坏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真心忏悔最终都得到了宽恕。由此,作家明晰了他的写作目的: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造就了人们的罪恶。除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外,作者还以忏悔的形式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动猛烈攻击,控诉其对普通民众的毒害和压迫。
二、仁爱
狄更斯倡导的“原罪―忏悔―救赎”模式实际是宗教仁爱精神的必然结果。仁爱的理念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深得人心,而且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道德净化力量。杰弗里勋爵指出:
“《圣经》所培养的仁爱精神和所激发的积极善举,比1842年圣诞以来基督世界所有的进道坛和忏悔室所能做到的还要多。”[2]这一点在历史题材《双城记》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狄更斯清醒地意识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与18世纪末的法国社会非常相似,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愤懑与不满,人民的革命情绪大有一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宗教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