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瓯江口浅滩促淤堤堤线布置方案研究.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瓯江口浅滩促淤堤堤线布置方案研究
摘要:促淤堤堤线的合理布置,能够实现加强促淤能力、减少工程成本的效果。文章以温州浅滩二期西区促淤堤工程为例,通过充分利用有利位置的掩护作用、避开不利的地形因素,并结合后续工程再次利用,提出了促淤堤堤线布置方案,并通过促淤效果模拟和成本测算,验证了研究方案较好的促淤效果和效益等优越性。
关键词:促淤;堤线布置;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功能拓展
中图分类号:P33文献标识码: A

在滩涂地区建设促淤堤,采用自然淤积的方式抬高滩面高程,可充分整合、利用滩涂资源;转换为建设用地也减少吹填工程量,节约造地成本。在初步确定促淤堤的位置时,如何考虑促淤区的地形特点、相关工程的影响及促淤区的后续发展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其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温州浅滩二期西区促淤堤工程为例,对确定促淤堤线布置方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合理的促淤堤堤线布置方案。
1工程概况
本文研究的促淤堤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入海口的浅滩地区。浅滩地区上端依托灵昆岛、呈舌状向下延伸,是瓯江河口区域内发育较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滩涂资源。目前,浅滩地区自灵昆岛向东已逐步开发成为建设用地,东部约56km2半开敞区域尚未开发。现南侧有促淤堤实施区域促淤,因东南角有一处深槽,因往复流作用冲刷严重,致使部分区域促淤效果不明显。为更好更快地推进温州浅滩的开发利用,需再新建一条促淤堤以加快区域滩涂的淤积。

图1工程位置图
2堤线布置方案研究
促淤工程应尽可能实现以下目标:①尽可能多地吸纳涨潮浑水;②促淤区内降低水体挟沙力,增加泥沙落淤概率;③尽量减小波浪对促淤区的掀沙作用。[1]因此,在初步确定堤线布置方案时,需经对促淤区地形及水文特点分析,存利去弊,尽可能达到上述促淤目的。


近年来,浅滩滩涂总体上是呈淤高和延伸的趋势,近30年内淤高1m~3m左右,;平均每年延伸200m。[2]本文研究区域位于浅滩的中南部,西侧为陆地,北侧有已建海堤,东侧为霓屿岛,东南角有小霓屿山。因地形所致,在霓屿岛和小霓屿山之间冲刷严重。为避免进一步的冲刷和加快区域淤涨,近年在南侧建设南促淤潜堤连接西侧陆地和小霓屿山、东南角建设小霓屿促淤堤连接霓屿岛和小霓屿山。目前涂面平均高程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但小霓屿山附近仍有最大深达-。


一般情况下,天然水深在平均海平面以下的海区促淤效果明显,天然水深在平均海平面以上的海区促淤会非常缓慢的。[3]本区域东南侧绝大部分面积处于海岸线以下,因此促淤堤建设重点是用于促淤东南部的海域。
现状的小霓屿促淤堤有效阻止了深槽进一步的冲刷,但因小霓屿促淤堤顶高程较低,淤积效果相对较差。若能再建一条较高的促淤堤则能有效减弱往复流的作用、较快实现深槽淤积。但是由于此处滩面高程较低,表层还有较厚的新近淤积浮泥,在高流速的深水地区筑高达25m的促淤堤难度大、成本极高,因此不适合再建促淤堤。促淤区中部南北方向滩面高程差较小,实施的可能性大、建设成本易控制。从功能上来看,可以阻止西部区域的新淤浮泥被深槽潮流冲刷带出,抑制深槽长度的延伸。
综上所述,根据地形特点和附近已建工程分

瓯江口浅滩促淤堤堤线布置方案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