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终结艺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第1.doc美女与野兽:终结艺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第1
你们东方人就是以娱乐为主,文化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起着娱乐的作用。
——西方人士观点
2002年的最后一夜,笔者在首都体育馆和近两万人与罗大佑一起回忆《光阴的故事》。罗大佑在演唱会上就“有人说罗大佑怎么搞商业演出”指出, 罗大佑做音乐,但要吃饭,要喝酒。艺术如美女,市场似野兽。艺术与市场的距离越来越小,如何应对市场大变局成为当前艺术创新的主题。
一、演出业进入营销时代
□美女与野兽——大制作,大冲击
“演出不在于是多大的投入,而在它的投入产出比。经营管理不善,再小的投入也可能会亏本,选择好了剧目,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手段,大制作才有大产出。”这条规律对于所有演出团体都一样。
1994年4月18日,《美女与野兽》在百老汇剧场首演时,引起轰动,连续数天该剧场都是爆满,被认为是“施魔法的舞台”。该剧荣获当年4项格莱美大奖和9项托尼奖提名并获得最优秀演出奖,在颁奖仪式的第二天(6月3日),刷新了《歌剧魅影》保持的最高票房纪录,列为当年最优秀的音乐剧。在美国本土大获成功之后,《美女与野兽》乘势周游世界,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盛况均不亚于百老汇,接连几日票房都售完。1995年11月,《美女与野兽》踏上了亚洲的土地。日本四季剧团在东京、大阪同时售票,史无前例地一下子预售了6个月的票,以东京、大阪、福冈、札幌为中心,《美女与野兽》开创了四地同时上演的先河,5个专用剧场常年上演该剧,成为日本最具规模的文化景观。
在中国上演的《美女与野兽》第一次在音乐剧的引进、排练、制作、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从版权的谈判,到剧场的改造,从营销策略的制定,到新机制的确立,每一个环节都按国际标准来进行。全部道具、服装从日本运来,所有的演员从全国挑选之后,又送到日本接受培训,保证了此剧的艺术水平和制作水准。
《美女与野兽》按照30%的投入,全方位地进行了广告宣传。第一次采用了公交车辆的彩喷广告,在108电车和特3路汽车上都能看到《美女与野兽》的大幅广告。路牌、地铁通道到处有,广播电台每天数次,电视台15-30秒不等,报刊更是大版面广告。先后7次报纸加页广告就有70万份,完全是
“地毯式轰炸”的广告方式。为了与这部音乐剧的大制作相适应,他们从包装方式到形象设计,都有自己的定位,从自己选定的观众群中寻找合适的宣传方式,这与大企业的商品营销策略是完全一致的。
在观众源的组合上,从以前演出团体坐等观众上门到主动出击,从坐商变行商,在全市设立了50多个销售网点,同时运转,大大方便了观众。在第一轮的23场演出中,%,比预计的还要好。[摘自“音乐剧的春天还有多远?”,杨非/文,《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5日。]
制作人周志强对《美女与野兽》的自我评价是:收支平衡是成功的底线,平衡了就成功了;艺术上是成功的,至少没听到观众一句否定的话。一位华裔美籍老太太一连看了4场,表示她曾看过无数百老汇音乐剧,在北京看的与在纽约看的完全一样。
他认为,“上马《美女与野兽》没有一分钱的拨款,最大收获是:一是中国音乐剧市场没问题;二是中国观众的消费档次还在百元左右,不可偏高;三是中国音乐剧的最大缺口是人才储备不够,如果中国有几百名音乐剧人才,将使中国音乐剧无敌于天下。”[摘自“美女野兽全走了”,白宙伟/
美女与野兽:终结艺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第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