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
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难以从事谨严的科学研究”;“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要求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刻的美学艺术修养,其中包括创作经验在内;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献学知识,要懂得版本、目录,要懂得音韵、训诂,还要懂风俗、制度等
”。
③提供研究线索,解决问题。
开设《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文献学,对历史和文学研究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④指导古籍整理。
进行古籍整理,文献学积累的经验,及各分支学科的方法,可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提高工作效益,保证成果质量
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古文献反映前人的智慧和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关系着中华文明的传承
了解古籍的聚散存毁
珍惜书籍,珍视传统
、分析并正确运用文献的初步能力:掌握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的原理、方法,可获得一般理论知识和经验,熟悉考辨史料、文献编纂和古籍保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史料考辨,“求真”,实事求的优良学风,崇尚实学、反对空疏,培养研究的科学态度,艰苦细致的工作、精密的校勘、严肃的辨伪、准确的注释。研究者所必备的品格。古典文献学对于人的学术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批判地继承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施蛰存《唐诗百话》“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现在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往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的驻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
古典文献学题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