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以成礼汉家江阳多佳酿
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
——司马相如
汉民族之所以叫“汉”,起源于伟大的汉帝国的崛起。
汉帝国的崛起,在于乱世里汉王刘邦的金戈铁马、封疆拓土,亦在于天下大定时,继任国君的修养生息、仁心仁术。汉王朝的辉煌建立在农耕文明的昌盛之上;所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而农耕文明的昌盛,则进一步推动了酿酒业的繁荣。酒开始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其时,被称为“江阳”的泸州,亦是酒香依依。
除了农业以外,巫术活动在汉王朝亦是同样繁荣。人们相信巫术能将祈愿转告神灵,也能够将神旨传达予世人。四百年汉家天下,亦正是巫术活动挑起了“酒以成礼”的序曲。
1983年秋,在泸州市新区麻柳湾基建工地汉代崖墓内,曾出土一具汉画像石棺,在石棺的左侧,刻有“巫术祈祷图”。、,其中第二组画面细致地绘刻了两个峨冠博带、丰神如玉的巫师,高擎酒杯相向而立,庄重地进行某种神秘祝神仪式的场面。这副“巫术祈祷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泸州酒已从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层次深入到精神领域的宗教仪式之中,并已“酒以成礼”。
除此之外,现存泸州汉代崖墓出土的三只陶角杯,又向我们证明了早在两千年以前,汉代就有了专供宴请宾客之用的酒具; 1987年出土于泸州市童家路基建工地和 1989年9月出土于泸州南城石油公司工地的汉代饮酒陶俑,则充分证明了在汉代,酒已经进入了泸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并被生者用于祭奠死者,以使死者在生前亦能体会酒的美味。
隋唐五代酒业兴盛向渝泸
泸川杯里春光好,诗书万卷偕春老
——韦庄
盛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起源于秦汉的泸州酒业,在这个时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伴随着五代以来泸州以南地区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文化碰撞,少数民族的黄酒酿造技术和当地汉族的传统酿酒技术相互交流,使泸州的酿酒业迅速地成熟并兴盛起来。
在唐代时,泸州酒的原料不只限于粮食。唐代诗人郑谷曾赋:“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春,在古代是酒的别名。所谓荔枝春,就是以荔枝为主体香成分的酒。由此可见,至迟是在距今1000年前,泸州荔枝已被作为原料之一用于酿酒了。
而在这个朝风开明的时代,泸州的地方豪酋们,也以庄园酿酒作坊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着泸州酿酒生产的发展。豪首们在各自经营的庄园里,以成十上百的依附农民为劳力,广植五谷,独自酿酒。这种欧州中世纪封建地主庄园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标志了当时泸州酿酒生产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丰富的酒文物遗存,亦证明了唐代泸州酒业的兴盛。1999年2月3日,在泸州市区营沟头发掘出的一处古窖址内,出土了大量唐五代时期的陶器酒具,其中有二十余件较独特的小型盛酒器。只有浓度较高,不宜像米酒那样大碗豪饮的酒,人们才会以小酒器盛装,以小杯吮饮。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唐五代时期,酿酒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烧酒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烧酒即为蒸馏酒,是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采用蒸烤取酒之法酿出的酒。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是我载以来继自然
发酵酒、曲药发酵酒的第三代酒。
秦时明月泸州酿酒薪火传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淮南子》
- 根据泸州出土文物考证,泸州酒史可以上溯至秦汉时期。
大秦帝国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其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从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从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伟大历史转型。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在此间达到了极致的状态。
伴随着农业文明的繁荣,在大西南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酿酒文明也衍生不息。据《华阳国志》载: “有竹王者,兴于遯水。……王与从人尝止大石上,命作羹, 从者曰:无水。王以杖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
竹王水、有人说是赤水河,也有人说是永宁河。不管是哪条河,都流经泸州。在这个娓娓动人的传说中,“作羹”二字特别引人注目。羹是浓稠的汁状食品,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菜汤。羹是要用醋和盐来调味的,《尚书》言:“若作酒醴,尔唯曲蘖;若作和羹,尔唯梅盐。”你要酿酒,必须使用曲药;你要作羹,少不了醋和盐。酿酒与作醋的工艺过程非常接近,只要是有酒的地方,一定有醋;反过来,会作醋的地方,也一定有酒。既然有醋调羹,当然已经有酒。
在泸州博物馆陈列室内,展出的一只本市出土的陶质饮酒角杯,经国家文物部门考证鉴定,属二千多年前秦汉之际器物,专供饮宴宾客之用。这表明远在金戈铁马的秦汉时期,泸州的酿酒文明已经薪火相传。
远古文明,巴子之地清
泸州老窖酒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