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哲学的贫困》
阿特维尔在《60 年代的激进政治经济学: 一个社会学视角》中曾经指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却比较分散,大部分散见于其著作和与友人来往的信件中, 并没有专门对经济危机进行专门而翔实的论述。
在其著作《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对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进行论战式批判的基础上,首次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没有把生产过剩解释为竞争或者资本家全力竞争的结果,而是用劳动时间的概念来阐述其根本因素,竞争只是其浅显的表现。在这种论战式的批判中,虽然说马克思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篇章来对此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还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但是这种理论的萌芽却为之后的经济学手稿以及巨著《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埋下了理论的种子。
一、经济范畴的建构:危机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每一个生产者都试图通过大力发展生产能力,扩大规模,减少生产必要的时间。随着技术落后,效率落后的生产者被技术先进、效率更高的生产者所取代,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更加先进的生产者加入其竞争的行列当中,技术落后、效率落后的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破坏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就指出: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
他认为,传统的生产是在资料有限, 交换范围狭窄的环境中进行的,只有这样,传统生产才能依存下去。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范围的不断扩大,像西斯蒙第提出的正确的生产比例已经不复存在。工业生产必然经历由繁荣到衰退再到繁荣的过程,而维持这样的正确比例,必须实现支配大于供给的需求,生产必须紧跟消费才得以实行。因此,马克思认为,为了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必要首先确立研究对象范畴问题,他在破解普鲁东的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的建构,从而确立了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劳动分工:危机理论中有支付能力需求下降的初步探索
在建立全新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马克思开始对普鲁东论述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劳动分工进行了分析, 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普鲁东在论述劳动分工时,把分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分工好的方面,即可以实现条件上和智能上平等的方法;第二个层面是分工坏的层面,分工是造成贫困的源泉,即劳动按照它所特有的、构成其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的规律进行划分, 结果就会否定自己的目的, 毁灭自己。第三个层面, 需要解决的任务,即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地结合,使得消除分工中有害的方面,保留其有益的方面。马克思就认为普鲁东把分工当做一种永恒的规律,他把永恒的规律会带到之后资本主义研究当中, 大工业中的每一个元素如果都按照普鲁东的研究范式去观察,那么就不需要去专门研究每一个时代的工业问题, 只要观察一个时间段就可以推出所有的可能。
马克思就举例14、15 世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商业贸易, 那个时候的分工和其性质与17 世纪殖民贸易的分工完全不同。对于分工的好处,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只是把众所周知的一般词句多少加以夸大,重说一番。必须把批判的视角转向蒲鲁东论述分工坏的方面,蒲鲁东认为:进步并不对一切
解读《哲学的贫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