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解读《哲学的贫困》.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解读《哲学的贫困》阿特维尔在《 60 年代的激进政治经济学: 一个社会学视角》中曾经指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却比较分散, 大部分散见于其著作和与友人来往的信件中, 并没有专门对经济危机进行专门而翔实的论述。在其著作《哲学的贫困》中, 马克思在对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进行论战式批判的基础上, 首次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他没有把生产过剩解释为竞争或者资本家全力竞争的结果, 而是用劳动时间的概念来阐述其根本因素, 竞争只是其浅显的表现。在这种论战式的批判中, 虽然说马克思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篇章来对此进行研究, 甚至可以说还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 但是这种理论的萌芽却为之后的经济学手稿以及巨著《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埋下了理论的种子。一、经济范畴的建构:危机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 每一个生产者都试图通过大力发展生产能力, 扩大规模, 减少生产必要的时间。随着技术落后, 效率落后的生产者被技术先进、效率更高的生产者所取代, 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 价格下降, 更加先进的生产者加入其竞争的行列当中, 技术落后、效率落后的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 必然破坏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因此,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就指出: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他认为, 传统的生产是在资料有限, 交换范围狭窄的环境中进行的,只有这样,传统生产才能依存下去。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产范围的不断扩大, 像西斯蒙第提出的正确的生产比例已经不复存在。工业生产必然经历由繁荣到衰退再到繁荣的过程,而维持这样的正确比例,必须实现支配大于供给的需求,生产必须紧跟消费才得以实行。因此, 马克思认为, 为了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 有必要首先确立研究对象范畴问题, 他在破解普鲁东的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对经济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从而确立了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对象。二、劳动分工:危机理论中有支付能力需求下降的初步探索在建立全新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马克思开始对普鲁东论述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劳动分工进行了分析, 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普鲁东在论述劳动分工时, 把分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分工好的方面,即可以实现条件上和智能上平等的方法;第二个层面是分工坏的层面, 分工是造成贫困的源泉,即“劳动按照它所特有的、构成其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的规律进行划分, 结果就会否定自己的目的, 毁灭自己。”第三个层面, 需要解决的任务, 即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地结合, 使得消除分工中有害的方面, 保留其有益的方面。马克思就认为普鲁东把分工当做一种“永恒的规律”, 他把永恒的规律会带到之后资本主义研究当中, 大工业中的每一个元素如果都按照普鲁东的研究范式去观察, 那么就不需要去专门研究每一个时代的工业问题, 只要观察一个时间段就可以推出所有的可能。马克思就举例 14、 15 世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商业贸易, 那个时候的分工和其性质与 17 世纪殖民贸易的分工完全不同。对于分工的好处, 马克思认为, 蒲鲁东只是把“众所周知的一般词句多少加以夸大, 重说一番。”必须把批

解读《哲学的贫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17-02-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