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合肥跨越式发展、建设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合肥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步伐,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有2000多年的文明传承,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闻名海内外。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正在形成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创新文化为特色、以都市文化为主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合肥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蝉联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城市,涌现出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成为新的城市名片;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成效显著,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成果;新闻出版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很好地发挥了舆论阵地作用;文学艺术创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和第二届书法兰亭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成绩显著,连续多次举办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万人健康跑、全国公开水域比赛等有影响的体育赛事,成功申办了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广播影视成绩显著,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展顺利,城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通播率位居全省前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建成了合肥图书馆、赖少其艺术馆、合肥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合肥大剧院、合肥广电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十五”以来,合肥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文艺、体育、广电、报业、发行、印刷等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产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增大,涌现出“儒林图书”、“琴港演艺”、“华教非遗”、“阿里巴巴”、“安美艺术”、“杏花印务”、“安迪健身”、“中设会展”等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文化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了包括出版物流市场、文化娱乐市场、体育彩票和健身市场、音像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文化管理职能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但是,合肥文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文化经济意识不强;文化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城市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城市总体文化形象比较模糊,文化发展水平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文化资源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和地区垄断严重,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产业结构不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亟需加强;推进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文化人才流失严重,拔尖人才相对匮乏,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合肥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国家、省为文化快速发展制定了目标,提供了政策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为文化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及学习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工业立市和文化强市战略的提出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东进西拓、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区域性交通中心城市建设为文化产品及文化要素流通提供了便利渠道;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为文化生产、流通、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城市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雄厚的科教实力,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成功申办,为全面提升合肥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了新的平台。
——合肥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全市经济总量偏小,文化产业核心层低位运行,文化产业实力偏弱,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二是外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本挤占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份额,对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弱的合肥文化企业形成极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三是合肥处在长三角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的边缘地带,随着区域性文化竞争的
合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