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邻居社区商业发展规划汇报
江苏好邻居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三月
社区商业概述
社区商业的发展
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60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
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社区商业概念
所谓社区商业是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零售商业形态。
国内社区商业的基本开发类型
“邻里中心”为代表的大型商业中心
大型超市、餐饮、娱乐、健身、学校、医院等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应有尽有,类似于欧美国家社区商业中心的模式。
2.“街区型”的社区商业中心模式
在成规模的新建居民区中,选择其中一些居民楼底层,建成商业用房,引进超市、餐饮、书店、银行商业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就近消费的需要。
3.“改建式”的社区商业中心模式
用现代商业业态,对散布在社区的传统商业网点进行改造,对社区商业网点布局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形成有一定吸引力的商圈。
国外成功社区商业
美国邻里购物中心
在美国被成为邻里型购物中心,一般认为商业经营面积在3万到10万平方英尺,约合3000~1000平米的规模,其服务区域为3公里以内,主力店便民的便利超市,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商品的销售(食品、药品和杂货)和个人服务(洗衣和干洗、理发、修鞋等),为满足附近居民每天的生活需要。
新加坡邻里中心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概念来源于其政府1965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计划,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写照。邻里中心模式出现于1970年,最初是用来解决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按照4hm2~6hm2 的开发区域进行开发,市镇的开发又由多个邻里中心组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社区商业的规划模式,在人口约6000-8000户规划配套一个邻里中心,从人口规模来看新加坡所指的邻里中心为社区商业的一种模式。邻里中心以经营中档商品为主, 商店组合为: 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诊疗所、餐馆和小贩中心。
国内失败社区商业分析
南京“优时”服务的理念
2007年“优时”作为一个全新的社区商业服务连锁品牌“高调”亮相南京,在万科光明城市、云河湾、拉德芳斯、奥体新城等新小区,买菜、吃饭、美容、休闲、洗衣、缴费……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社区配套服务,通过“优时生活中心”,全部可以刷卡搞掂。
“优时”同“邻里中心”二者有着十分类似的商业理念,两者的服务功能定位都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对象,提供了符合社区所能包含的便民购物、休闲、娱乐及服务等功能,但支撑消费人口方面存在差异,“优时”服务中心仅针对小区内居民,服务人口数量明显小于“邻里中心”。
另一方面被认为导致其失败一个重要因素是社区差异化及功能配套的特殊性,部分居民希望在高档社区里,优时能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从感冒药的小细节到买房买车的大手笔,都有相应的考虑。比如在社区店全部覆盖无线网络,提供咖啡或者茶的消费,商铺要精装修等方面都没有得到细致周到的考虑。
我们认为优时短短几个月苦撑最后归于失败在于没有处理好社区商业的标准化及差异化的问题,由于优时规模较小,标准化的商业模式缺乏有效支撑客群,最后归于失败。
发展社区商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些社区的商业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建设相对滞后,有的社区规模过大;
。大型综合超市和超市基本能满足消费需求,但菜市场、特色专卖店、便民生活服务网点不足,小型建材、电信器材较多;
。部分社区的中小商业仍然带有集镇传统商业痕迹,在商品质量、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有些商业网点与居民区混杂开设,饭店的油烟超标、修理铺的噪音声响等问题影响居民生活,造成大量的治安和环境隐患;
。大多数房产开发商重住宅建设,忽视商业物业的建设,以传统的概念建设商业物业,不能适应大型商业、餐饮、菜市场等商业业态对商业物业的要求。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
南京河西新城好邻居社区商业发展规划汇报60P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