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课题来源及研究积累
课题来源
该课题来源为导师万敏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消极性的高架桥景观及空间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项目批准号:51078159)。
本课题组的研究积累
课题组在相关的领域具有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积累,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共 47 篇,参与编著 11 本,指导的相关硕士生学位论文 6 篇,参与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研究 3 项次。以“桥梁景观”为题名索引,申请人导师万敏的文章有 82
次,占总 151 次索引量的 %。
本课题组一期研究的子课题范畴:a. 我国高架桥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本文的研究属于第一个子课题——我国高架桥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探讨桥梁的纵向景观识别系统。
研究背景
当前桥梁大规模建设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大幅增长,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区之间的人员、物质、文化交流逾趋频繁,联系日益紧密,这种交流的规模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盛况,这给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故而大量的交通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这也在我国掀起了桥梁建设的高潮。
据悉,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 万座,且以每年
万座的速度增长①。近些年,仅长江从上海至宜宾江段已建成 50 余座长江大桥,据
相关消息称,今后长江上还将建造 70 座过江通道(含长江大桥和过江隧道)。此外, 黄河、珠江、湘江、浦江和闽江等近年来也都在规划和兴建大量桥梁②。
与此同时,超负荷的交通压力使城市交通变得日益复杂,为解决交通拥堵很多城市首先想到的便是建设高架桥,这使城市交通开始朝着立体化、综合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武汉市的最新统计③,武汉近三年将投资 566 亿元、实施 8 项规
划来缓解交通压力。目前,三镇主城区内,包括 3 条地铁线路含 33 个地铁站点、20 多条重点道路、31 公里高架路桥在同期施工。
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城市道路的飞速发展使我国桥梁建设规模举世罕见,架桥的技术力量也日臻完善,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桥型不断涌现。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成长该种发展势头还方兴未艾。这预示着我国的桥梁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对桥梁景观及其支撑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千桥一面的负面影响
随着桥梁的大规模建设,各种桥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既满足了当下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例如,桥型单一、结构单一、墩型单调、承载桥梁的土地景观单调、缺乏色彩设计、桥梁附属设施追求工业制造的大批量, 缺乏个性等问题。这使得绝大部分桥梁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 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伟大桥梁,不仅是桥梁艺术的典范,在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方面也站在时代的前列,故而能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独一无二的丰碑。而时下的绝大部分桥梁,尤其是高架桥,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乏善可陈,有的甚至是简单的复制,更遑论艺术。
在桥梁景观及桥梁美学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这些相对雷同的桥梁的大量出现, 无疑给人以单调、乏味、难以识别的视觉感受。千桥一面不仅抹杀了桥梁艺术,同时还使美丽的传统城市街景消失。
①周应新, 共放鸣, 杨云东等. 大跨径桥梁动静态长期监测初探. 公路, 2010, 5: 178
②中国桥梁发展新趋势: 更长、更大、更柔. 中国交通新闻网, 2007-10-12
③ http: //info. secu. hc360. com/2009/10/131833167563. shtml
桥梁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缺位
桥梁是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体现人类城市文明最直观的人文景观之一, 它兼具工程技术之能与景观艺术之美,本应是桥梁工程师与景观设计师通力合作下的完美结晶,诸如赵州桥、金门大桥等著名桥梁,无一不是工程技术与景观艺术的“天作之合”。
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桥梁景观设计理论作为依据,又缺乏景观设计师的参与,大部分桥梁工程师只是就工程而论工程,就结构而论结构,完全忽视了桥梁景观艺术的重要性。而没有景观艺术效果的桥梁只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交通工具而已。只有在科学系统的景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景观设计师的有效参与,才能赋予桥梁新的生命,才能在创造性地塑造桥梁艺术造型的同时给予其应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桥梁工程学是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融合了土木工程学、工程结构学、建筑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以及景观学等多学科的相关部
桥梁纵向景观识别系统分析——以港珠澳大桥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