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童年情景》是钢琴套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高校钢琴教学中非常值得推荐的教学素材,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理论分析能力和教学能力,本人选择该课题为研究对象。
就目前笔者搜集的一些关于这部套曲的文献来看,阐述重心集中在演奏的角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本人力图从教学的角度来研究该作品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技术训练方面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特征以及演奏技巧的细致分析和研究, 力求深层次地提高对这部套曲的理解。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部作品以及对舒曼其他钢琴作品的了解,乃至在教学中更准确地把握舒曼钢琴作品的总体风格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的角度整体把握该作品的技术训练点,对触键与音色,速度与力度的训练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提高学生对作品整体把握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教学问题
第一节对作品创作背景、特征了解的忽视
《童年情景》是钢琴套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高校钢琴教学中非常值得推荐的教学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就曲论曲,只是一味地练习曲子,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不加以详细了解和分析,便开始动手,从而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弹奏出作品所要达到的意境设置了障碍。
创作背景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态以及内心情感等方面的存在因素。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可以说脱离了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是他的钢琴老师威克的女儿,两人相识时,克拉拉刚九岁。由于舒曼经常出入威克家学习钢琴,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但是克拉拉父亲却坚决反对,而且阻断一切两人继续往来的机会,这使得舒曼非常的痛苦。但舒曼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把对克拉拉的爱深埋于心。当他偶尔听说他深爱的人在音乐会上演奏他的作品时,心中又重燃希望之火,带着与克拉拉共度美好童年的回忆,在 1838 年完成
了这部作品。舒曼在写这部作品时曾写信给克拉拉说:“我像长了翅膀一样,写下了 13 首可爱的小曲,附上《童年情景》之题。没有别的作品像这些音乐般,真正从我心底流泻出来。”[1]据舒曼自称,十三个小标题是后来加上的,只是对怎样表现和理解音乐所做的精妙示意罢了。
这部作品通过对童年时代的某一场景、某一事件、某一种心理情绪的描写,细致生动地刻画了一副精美绝伦的儿时图画。作品的标题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作者在每一首小曲前面都加上了标题,有的给人以事件的描写、有的给人以情绪的暗示、有的给人以场景的描绘、还有的给人以人生的感悟。作品的特征之二是鲜明的节奏特点和节拍重音,在乐曲中会出现时而轻柔,时而强烈的切分节奏。比如:《竹马游戏》中右手弹奏部分始终是以切分节奏和弱拍重音为主体,活灵活现的描绘了儿童骑竹马时前后摇晃、跌跌撞撞的情景,这就要归功于作者对节奏和节拍重音的巧妙运用了。同样在《过分认真》里,作者又将切分节奏运用于右手旋律中,生动刻画了儿童过于认真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极其可爱的心理和神态。作品的特征之三是和声手法的创新运用,舒曼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和声理念,在创作中充分融入了自身的主观因素和个性特点,打破了传统和声的束缚,多处运用和弦外音、不协和和弦、转位和弦等,使音乐色彩新颖独特,富有创意。
第二节对作品风格、曲式、调性分析的缺乏
在学习弹奏这部套曲时,学生也会出现对作品风格、曲式、调性缺乏细致分析的情况。缺少了这些重要因素的分析和理解,就会在演奏中显得毫无章法,逻辑混乱,演奏的水准大打折扣。
───────────────
[1]引自:《童年情景》的演奏示意(一)[J]. 钢琴艺术, 2002 年第 1 期,第 12 页
这部作品的风格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在旋律的抒情性、乐句的伸缩性、和声的色彩性等方面都有较古典时期音乐创新的一。如:第一首《异国和异国人民》的旋律给人以非常抒情的意蕴和比较舒展的气息感,立刻便使人进入一种奇异、神秘而又新鲜的感觉,乐曲的内容与其标题十分的贴切。
套曲曲式(或称“套曲”)是一种由若干在曲式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套曲曲式中具有一定独立意义的部分称为“乐章”, 各乐章就其本身的完整性而言甚至可以单独演奏,但它们作为套曲的有机组成单位又由统一的内容构思所联系。[2]
该作品是由本身独立的十三首乐曲组合而成,部分乐章也可以单独演奏,但每首乐曲之间都有统一的内容构思联系着,那就是围绕着“童年时光”这一主线进行音乐创作。其中的十三首乐曲都是由结构较简单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构成。整部套曲中属于一部曲式的有:《无比的幸福》;属于单二部曲式的有:《奇异的故事》、
《过分认真》;属于单三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教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