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社会调查
一、目的
使学生在公园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别人的感受,进行对比,了解公园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娱乐环境认识上的差异。此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于培养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后者在今天的社会状况下,对于打破独生子女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难与人交往的封闭型性格,尤为重要。
二、对象
适宜小学4年级以上学生。
三、适用课程
自然、语文、社会等的课外实践活动。
四、活动条件
:半天至1天。
:有比较多树木或花草的公园,也可以是有较大水面的公园。
:以10至15人为宜。
:笔记本、笔等,如能有公园的导游图则更好。
五、实施步骤
,在导游图上先确定几个调查点,并确定一条合理的调查路线。
、方法、工作分工,以及注意事项等。
,同时记录调查结果。
,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
六、实例
:夏季的假日,1天。
:北京北海公园。
:10人,每2人为1组。
:声级计1台,调查记录表,笔记本,北海公园简图。
:调查内容:公园的自然环境和人为设施状况;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游人对公园的感受及其环境意识;游人的流量、娱乐形式、行为特征对环境的影响。调查点的选择见图(略)。
调查点①:儿童游艺场旁;调查点②:濠濮洞;调查点③:脚踏船码头;调查点④:儿童运动场;调查点⑤:“琼岛春阴”碑;调查点⑥:山顶白塔边;调查点⑦:山前快餐厅外;调查点⑧:桥头“积翠”牌坊处;调查点⑨:正门口。
调查实施过程:在每个调查点,全体先总体感受一下周围环境,然后分组开始调查。1组统计游人流量;1组记录环境和公园设施等;1组测试统计噪声(如无声级计可以主观感觉估测,方法见附录);2组做游人的调查访问,调查访问工人同行,1人问,五人旁观(旁观者可以了解访问方式的合适与否,即所谓“旁观者清”,这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也可以2个人交叉进行。每换一个调查点,各组之间交换分工。
结果讨论(略)。
七、附录
人对噪声的感觉: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影响,人对频率高的噪声更敏感。人对噪声的反应与当时所从事的活动、活动场所及个人特点,如耳朵的灵敏度、对刺激的承受、忍耐能力等都有关系。
噪声会妨碍人脑思考问题,所以,在脑力劳动时能承受的噪声比体力活动时要低。健康的人忍耐噪声的能力较强,生病时忍耐力会相应减弱。
活动场所有吸收或反射声音的物体时,噪声的影响相应就小,如有吸音墙的影剧院内噪声就小;室外有阔叶树,能大量吸收噪声,室内受外界噪声的干扰就会减少。因为墙壁的反射作用,产生于室内的噪声不容易散发出去,就会显得更嘈杂;而在室外空旷地活动,声音更容易扩散开去,噪声就会很快衰减,如果是在绿地较多的空旷地,由于绿地的吸声作用,噪声会有明显的降低。
声音的频率: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为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为超声。
低频的声音:音粗而低沉。如大提琴、大鼓、
公园里的社会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