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观指导历史课堂三维目标设计
摘要:笔者在文中从分析比较人本主义课程观和新课程理念的一致性入手,谈谈运用人本主义课程观优化历史课堂三维目标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三维目标;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35-2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以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观。对当时西方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挑战。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观的提出。2001年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正是其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可以说处处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精神。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运用人本主义课程观优化三维目标,提升课堂效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三维目标要有知情统一的人本性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整体发展论的观点来审视人的发展问题。但是新课程三维目标却因为课堂围绕高考转,往往就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成了被迫接受知识的
“容器”和无休止作业的“机器”。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人格分裂等问题相当普遍,甚至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知情统一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知情统一。还因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的范畴,无论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认识的主体,而离开过程和方法,学生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更谈不上作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现人本性缺失,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陈述主体是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自我实现”的教学过程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罗杰斯在《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中说“唯一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同样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目标。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掌握什么或会做什么,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例如,陈述目标时应使用
“学生掌握……”、“学生理解……”、“学生形成……”等方式。
三、三维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假设出发,相信人,信任人,认同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认为人都有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学生都是想学习的。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对情感
人本主义课程观指导历史课堂三维目标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