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加剧了她对故土的思念,她更加寂寞,“世界那么大,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的这样狭小。
”“从前是和孤独做斗争,现在却是体验孤独,一样的孤独,两样的滋味。”她是寂寞的,既然无法摆脱这种寂寞,那只有将这种寂寞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伴随着这种寂寞甚至有些凄苦的情绪和对生命独有的理解,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寂寞而忧伤的风格。平静的描述,不露声色的讽刺,读她的作品只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压抑。
在《呼兰河传》中,她回忆着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祖父、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等等这些人,无不笼罩着一层悲情的色彩。她身边有这么多人,但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而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那些看似欢快的场景,跳大神、看河灯、野台子戏等,欢快的背后,是一种忧伤与深沉。在《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77562398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