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1] [ 提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 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独特性;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您 0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145[2002]06__0108 — 02 王源,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萧红在短暂的一生中,写出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 在文学史中构成了展现着她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复杂的整体意象。在她的作品中, 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 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萧红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 大致上她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其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创作思路的拓展深化, 是沦陷区人民的悲苦生活, 予以同情, 并写出他们的觉醒; 到后期深发自己的观照对象,把笔触探及人性、国民性等更加深刻的主题。萧红早年在读中学时, 就热衷于学生爱国运动, 并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的左翼文学作品, 启发了她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思考。登上文坛之初, 她就创作萧红整个前期创作的一个颠峰, 这部作品使得萧红被评论界明确定位为一个左翼乡土作家,是代表时代精神的一个经典文本。而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 萧红却放弃了对时代主旋律题材的写作, 而转为创作偏离抗日主题的《呼兰河传》、< 马伯乐》、《小城三月》等作品。 1938 年4 月,在上。萧红明确表示: “.. 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 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是过去, 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这些表明, 萧红的思想触角这时已伸向更为深刻的对人性予以极大关注的内容, 而这在当时是游离于主流的政治思潮与意识形态话语之外的, 因而使她受到同时代人的质疑, 并和同时代人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但深入发掘, 我们会发现, 无论早期后期有一条贯穿题的关注和思考。《生死场》中,生与死形成强烈的对比, 民众在愚昧中盲目地如动物一般生死着, 没有价值, 没有意义; 但那与生俱来的极顽强的生命力, 在一旦觉醒之后, 又爆发出不可忽视的惊人的力量。而在后期作品中, 讲述的依然是乡土人生的寻常故事, 但没有了激烈的阶级压迫和民族矛盾, 平淡的描述中, 隐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默默的生死之中,蕴涵着深沉的悲剧底蕴, 这可以说是萧红以她独有的敏感和才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洞察。鲁迅先生在为《生死场》作序时, 认为该作品对“北方人民对于生的顽强, 对于死的挣扎”的描写,“已经力透纸背”。这是非常精到的评价。早期作品中, 萧红所选择运用的, 往往就是这种刚硬大气的笔触, 带着男性作家作品中常见的硬气和激烈, 极富张力地表现出乡土中国中的压迫、冲突、对抗, 而少有女性作家常避免不了的小女儿态。但在后期作品中, 萧红则转换了艺术表现手法, 那平平淡淡地娓娓道来的白描笔画, 勾勒出她或真实或虚构的乡土家园, 家园小城中寻常的人生场景, 小城中的人们的欢喜、悲是用那种缓和而略带忧伤的笔调, 舒缓地书写着寻常人的寻常故事, 却依然能让你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钝钝的痛楚, 且久久不散。悲凉的意味。在她的笔下, 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和个人的悲剧, 常以悲喜交杂、悲多于喜的方式展现, 这一特征出, 而且这三部作品的基调, 依次是渐由悲多于喜而
论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