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论文-
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加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当前,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着理念落后、目标模糊、课程缺位、内容匮乏、途径单一、可持续发展机制缺乏等问题。因此,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厘清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构建三个“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的思想源远流长,《诗经》里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篇;《三字经》里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古训。这些思想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
所谓感恩,《说文》释义为“感,动人心也。”“恩,惠也。”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感恩体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当今学者的探寻中找到答案。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还有学者认为:“感恩,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高校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许多高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但效果并不好,表面上看似有声有色的感恩教育,实际上渐渐透出些许苍白和无力。
、目标模糊。教育理念是感恩教育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感恩教育的成败;教育目标是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选择和教育的实效性。目前,由于高校对感恩教育缺乏充分的重视,对感恩教育的内涵、内容、方式、途径等缺乏足够的研究,加之感恩教育的理念缺乏鲜活的时代感和先进性,教育目标定位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
,内容匮乏。课程应该是感恩教育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但目前高校几乎没有开设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一般都是通过德育老师自己搜集相关知识开设相关讲座,或聘请德育专家、校外感恩典型作报告的形式进行。这对加强高校感恩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受时间、空间、内容限制,还是不能弥补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在内容选择上,一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一些经典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结合时代特征,没有及时创新教育内容,使得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并且社会上关于感恩教育的相关出版物也非常少。
。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增强感恩意识的途径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主要沿袭传统说教的方式,途径是相对单一的。有的高校热衷开展流于形式的活动,有的高校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有的高校重视课堂的理论灌
感恩教育论文-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