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十九大会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省级层面:2016年7月28日,四川省委通过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充分认识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四川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明确设市城市、县城要组织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修订。
市级层面:《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在2015年进行了修编,各类专项规划需与总规进行衔接;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九大绿化行动和增绿添彩工程围绕建设现代森林公园城市,我们将持续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以绿兴城、以文兴城、以游兴城、以产兴城、以彩靓城,加快构建现代生态新型城镇体系,打造一批绿廊绿道、人文景观、山地公园、湿地公园、景观水系,2020年实现城市绿化率4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以上、中心城区彩化率30%以上;绿地系统规划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之上,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根据《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2015版,本次将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展开绿地系统规划工作。
规划内容:本次规划分为一规划两研究。《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立足巴中生态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绿色发展和品质提升,全力推进“增彩添绿”建设,力争把巴中建设成为生态之都、康养之地、品质之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特色品质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城市山水格局,协调好文化、山水与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塑造具有巴中市独特魅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绿道为依托,统筹安排交通与换乘、人行系统等专项配套设施,增强区域可达性,构建“全民参与、全域旅游”覆盖全域的慢生活脉络,完成巴中全域、规划区内和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设计。
三、规划目标
“诗韵画秦川,巴彩映山城”,依托巴中独特的山水格局、文化底蕴,通过格局控制、系统把控、主题营造,打造富有诗画韵味的山水城市。依托巴中特色红叶、各色彩叶、山体森林,通过增彩添绿,造景营园的方式,呈现具有秦巴色彩的园林城市。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宜居之城、品质之城、康养之城、园林之城。在国家森林公园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力争创建
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四、规划理念
城市双修: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结合巴中市独特的城市风貌与生态环境,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裸露地、边角地、高切坡等受到破坏的区域,通过造园、植树等手段,完善城市绿地公园体系,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基于以人为本原则,以人的活动感知为规划研究的基本视角与规划成果的评判标准,重视市民的游览与观赏需求,尊重并关怀各类个体对城市绿地的使用需求。规划成果立足人居环境,将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本次规划修编的重要指标,在创造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同时,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慢行引导:慢行是一种交通方式,鼓励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有助于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服务,引导公交优先发展,从而减少小汽车交通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慢行是一种生活方式,有利于丰富城市公共生活,增加生活体验,带动商务、商业、文化等多元发展,繁荣城市文化;慢行更是一种环保行动,使有车族、无车族都能共享城市建设成果,提倡绿色交通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改善市民体质。
五、规划策略
拓展“市民活动边界”:规划力图通过临山、亲水等城市柔性空间的塑造,通过带状空间与森林公园打破城市既有活动空间的束缚,将市民活动引向水边优质的活动空间,山边自然的活动空间,使得居民活动融入自然,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塑造“城市文化足迹”: 梳理城市文化要素,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以城市文化特质为脉络,统领城市公园、景观、活动、慢行,以文化脉络构建城市足迹。通过串联、融入、创造等手段,以带状要素统领城市文化要素,将文化脉络与游览空间整合,形成文化足迹。
融合“巴中古今风貌”: 通过对巴中古镇、古城山水格局的梳理,从空间上把握巴中城市山水格局的构成要素与组织逻辑。恢复巴中古城山水格局,优化梳理新城整体风貌格局,从入城、望景、游览、停留等视角,梳理城市风貌特征,结合巴中当代城市发展要素,构建新巴中城市风貌。不仅从空间上保护传统城市格局与要素,更从时间上梳理新的城市格局与秩序。
六、绿地系统规划(
一、规划背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