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感受精彩
——参加“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手记
营边小学吴华阳
20xx年3月30日至31日,我有幸再次前往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参加全国第九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我观摩了江苏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北京教科院的刘延革,深圳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黄爱华及杭州著名特级教师刘松等七位名师的演示课,同时聆听了他们的四个讲座。几位专家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把控能力,让我充分领略了数学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真实地感受到了名师的教学智慧,他们的讲座也非常有针对性,解决了老师们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名师们为我们带来的几场小学数学教学上的饕餮盛宴吧。
首先是贲友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贲老师先用多媒体出现一张长方形照片,再出现四张由原照片分别长拉长宽不变、宽拉长长不变、长和宽按相同比例拉长、长和宽没按相同比例拉长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一张是数学意义上的按比例放大,通过学生讨论、老师引导,让学生明白长和宽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才是数学意义上的扩大或缩小。接着,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张照片长和宽都扩大2倍,那么扩大后的照片是原照片按几比几放大?如果这张照片长和宽都缩小2倍,那么缩小后的照片是原照片按几比几缩小?”,经过探究学生知道,扩大后的照片是原照片按2:1放大而不是按1:2放大;缩小后的照片是原照片按1:2缩小而不是按2:1缩小。贲老师这节课就是这样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已有认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逐步澄清原认知,构建正确的新认知。
贲友林老师曾说过,其实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不懂孩子的心,学生本身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未学≠没有,已学≠已有。所以我们老师在数学课上要怎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接下来的课是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员刘延革的《解决问题》。刘老师创设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为什么不称象而称石头,通过精彩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了一种用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把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刘老师先后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当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时,刘老师就适时地给以引导:“解决这个问题的困难是什么”,“要抓住哪个条件进行转化”,“怎样转化”,“你还能怎样转化呢?”……刘延革老师就是这样在学生的困惑处进行引导,一步步让学生感受“转化”的实质,明白转化的对象要明确,转化的目的是为了化难为易,转化时形式变了但本质不变,转化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学生在掌握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理解了一种数学基本思想——转化思想,体现了新课标“四基”的教学理念。
再者是黄爱华老师演示了《圆的认识》这一课。著名特级教师、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邱学华评价黄爱华老师的课“设计巧,效率高,气氛活”;引探教学法创始人陈永林评价他的课“匠心独运,颇有特色”。黄老师以“下水道的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陷不下去?”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圆的认识的探究。这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究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及关系等等,在掌握了圆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下水道的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陷不下去?”等问题。黄老师这种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懂得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刘松老师《解决问题》这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个优秀老师的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他处理教材的独到之处,还表现在老师的个人素质上。教学中,刘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夸张的肢体表演、轻松自然的师生对话贯穿课的始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伟大的小蔡”、“宝贝”、“哪位高人”“let's go!”、"ok"等诙谐有趣的语言配上特有的声调,让整堂课笑声不断,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刘松老师不仅善于为学生创造轻松、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还善于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索和获取。这节课更多的是由学生来完成的,他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不懂就提问,老师只是在一边适时的引导。是啊,只有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感悟,他们领悟到的知识才能更全面、更牢固。刘松老师真正做到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真正做到还课堂予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时的教学工作当中,也应该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讲,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
走近名师感受精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